2008年9月25日 星期四

§2-03 江乙對荊宣王

《古代漢語》

第二單元 03

文選

戰國策
江 乙 對 荊 宣 王

  荊宣王問羣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
羣臣莫對。
江乙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地|方五千里,帶甲百萬,而專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為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猶百獸之畏虎也。”


一個懷疑

一直有個懷疑:周恩來——是同性戀
絕對不是在開玩笑,也不是褻瀆我過去唯一深深尊敬的中國領導人,這個感覺很強烈。
分析如下:

一、完全是直覺,我的直覺一向很準,嚴謹點說就是出錯概率極低,稍微不嚴謹點說就是沒出過錯。所以,我極其相信自己的直覺。

二、周恩來出生于1898年,江蘇人。記得他的家庭在當地還是很有些地位的。想一想他出生的年代和環境。當時,富室大家對子弟寵愛、包養孌童是
看得很開的,但前提是不能荒廢了傳宗接代。除去這一層顧慮,家中的小廝、外面的戲子隨便怎么玩都無所謂。
注意看一下那時的小說筆記,可以說沒有一本不寫的。男風在明、清、民國,簡直就是風行天下。周恩來從小到大在大家族中耳聞目睹,對此是見慣司空的。(猛然想到寶二爺~~~)

三、周恩來實在是太漂亮了,那是一種中性偏柔弱的美。這樣一位美人,處在當時的環境中,必定是那些喜好男風者覬覦的對象。那些曖昧的語言、神情、身體動作,對他會不會有影響?在沒有所謂道德的壓力下,他會不會有好奇心?

四、他曾在話劇中客串過女子。在京戲里這就是梅蘭芳一類的旦角,旦角的另一重身份請參看哥哥《霸王別姬》里的程蝶衣。當然,周恩來絕對不是戲子,應該注意的是當時的人是怎么看旦角的,或者說在他們的一貫思維邏輯下,會怎么看男扮女裝的演員?他們的態度一定是相當值得玩味的。你既然敢那么演,別人一定會有想法。而他為什么敢演?有什么資本演?他的毫無忌諱是不是對某種傾向的認同?

五、周恩來是學馬恩出身的共產主義者,早期的共產思想,對性是挺開放的。而馬恩的共產主義,到了中國的一段時間后,至少在對性和家庭的觀念上發生了極大的改變。

六、周恩來沒有子女。這令人不得不聯想到他的性生活。很多人舉例說有文字記載鄧穎超后來喪失了生育能力。但以中國人的家族觀念,傳宗接代的思想,且周恩來身居顯位,他難道不該有個孩子嗎?普通男人是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生,對比其他中共領導,周恩來沒孩子太不尋常了。

七、以前,我的這個懷疑帖子發在了一個論壇里,被人罵得狗血淋頭,什么難聽話都有(
哎……我居然一點也不在乎,連一點生氣的意思也沒有。但在這些回帖中,卻有一兩個人跟我有同樣的懷疑,甚至有個人說,曾看過國外中國問題專家寫的資料,他們中的一些人也有此懷疑。由于,帖子很快就被刪除了,所以我沒有拿到文字資料。

最后,說說周恩來和鄧穎超,我發完帖子后,很多人找出了描述周鄧感情的文字,這些文字的寫法實在是太知音體了,可信與否見人見智。其次是二人的書信往來,認真看過以后,感覺這完全不是情人、夫妻間的情分,更像是同志、朋友的關系,絕非愛情。

好了,分析結束。
我知道我很八卦,沒辦法呀沒辦法~~~需要強調的是,我絕對不腐,BL漫畫只看過《絕愛》、BL文字只看過《間之楔》,除此之外的任何與BL有關的產品,包括漫畫、文字、影像我都沒看過。同性戀研究專著,只看過李銀河的《同性戀亞文化》(寫得實在不怎么樣~~~)
我寫這些,完全是憑感覺~~~


2008年9月24日 星期三

一些更新

  1. 在中國,如果你不能領會何謂“雙重思想”,是過不下去的。


  2. 在鑒定某人是否為gay這個問題上,我簡直神準~~~


  3. 問題:葵花寶典、嫁衣神功,練哪一個會更慘?或者,練哪一個會比較不慘?如果沒有第三條路,你會選擇練哪一個?

  回答:葵花寶典——因為我不是男人。

  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么沒有女人想要去練葵花寶典?或者說絕頂武功,只有絕頂的權勢才能獲得,而女人是不可能達到這一水準的。 所以,不是她們不想練,而是她們根本就得不到呢?
  換言之,嫁衣神功果然不及葵花寶典。


  4. 有沒有那么一刻是完全靜止的?一瞬呢?精確到億萬分之一秒呢?


  5. 一看到“輕羅小扇”四個字,就想到黃士偉調皮的嬌俏模樣。然后,我就笑得憋出了內傷~~~


  6. 知心姐姐不是白當的。


  7. 巧遇高中同學,當她驚訝地拍著我的肩膀時,我根本記不得她到底是我哪一階段的同學,甚至連她的名字都毫無印象。交談的過程中,我一直在猜測,她到底是誰——這真的不是開玩笑。從她的口中,才漸漸感覺她是我的高中同學~~~

  聽她談著那些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某某結婚了,某某生子了,某某出國了……恍如隔世。

  然后,她忽然想到什么似的說,你知道侯禹嗎?她的孩子都會滿地爬了,到最后,侯禹也沒有嫁給丁楠……哎……這一對呀。

  直到最后,我們交換msn時,我才知道她的名字。猛然想到,這位同學是我的幼兒園伙伴,而她的初中同學則是我的小學好友,兜兜轉轉我們又在同一所高中碰面。你看,是不是也很巧。

  我是不是很沒有良心?連人家的名字都忘了,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還能讓對方毫不知情地同我暢談一個小時~~~

  北京真的是一座很奇妙的城市,你不想見或者沒有預謀要見的人,總會在不經意的情況下出現在你的面前。而那些你一直惦記著的人,即便就是生活在同一城市同一區方圓也不過4公里,卻多少年也碰不到。是沒有緣分嗎?還是大家都在刻意地躲著彼此?


  8. 好了,我再也不會在別人面前抱怨、流淚了……我徹底覺悟了……

  

2008年9月22日 星期一

2008年9月21日 星期日

§2-02 趙威后問齊使

《古代漢語》

第二單元 02

文選

戰國策
趙 威 后 問 齊 使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后,書未發,威后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王亦無恙耶?”使者不說,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后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問,舍本而問末者耶?”

  乃進而問之曰:
“齊有處士曰鐘離子,無恙耶?是其為人也,有糧者亦,無糧者亦食;有衣者亦,無衣者亦衣。是助王養其民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陽子無恙乎?是其為人,哀鰥寡,孤獨,振困窮,補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業也?
北宮之女嬰兒子無恙耶?徹其環,至老不嫁,以養父母。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業,一女不朝,何以王齊國、子萬民乎?
子仲尚存乎?是其為人也,上不臣於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諸侯。次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何為至今不殺乎?”


2008年9月18日 星期四

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

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
  
  我觉得我有必要为中国写点东西了。
  虽然我一向标榜远离政治,对所谓的世界大势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失望。但最近的很多很多事情,还是让我觉得有某种东西如梗在喉,不吐不快。
  我厌恶评论,因为评论家大多只是坐而论道的好手,一旦起而行之,则捉襟见肘。
  站着说话不腰疼,固然很惬意。我知道有一天我也许会因为我说的这些而打了自己的嘴巴。但我还是决定要说,就如鲁迅先生所说,如果一个房子里的人要闷死了,你把他叫醒固然很残忍,但,如果你把所有的人都叫醒,又怎么没有可能把房子打一个洞来透气呢?
  我知道,也许我也不能把这座房子建的更好,但希望我说的话,能够给别人一些启示或者思索,这些启示或者思索中,也许就有建房子的高手呢。
  我今天要说的是,到底谁在抛弃中国?

  这个问题看起来太大,几乎无从说起。我还是从细微处说起吧。
  昨天在网易商业报道上看到一个贴子,内容是这样的:房改是把你腰包掏空,教改是把你二老逼疯,医改是要提前给你送终。
  很好玩的一个贴子,却很真实的反映了我们改革的一个现实。中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要走向美国,还是变成下一个拉美?
  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一句话,美国的现在就是我们的未来。这句话让我们生出很多美丽的遐想,好像我们真的再这样埋头苦干很多年,就一定能赶英超美,过上欧美人的幸福生活。但是现在,在我们看来,也许赶英超美不过是一个美丽的遐想,也许中国貌似强大的经济外表之下已经暗流涌动,也许歌舞升平之下已经危机四伏。

  为什么要提拉美?
  在我们的主流视野里从来都没有拉美,在我们的概念里,拉美这个名词不比非洲高等多少。我们是不屑于提拉美的,那里滋生着一切资本主义的毒瘤,贫富分化,社会动荡,政治独裁,经济畸形发展,拉美人在独立以后,瞎折腾了200多年,还是处于第三世界。我们怎么能把自己和拉美比?
  拉美人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视线,大概是在去年,我们在谈论中国汽车业的未来走势时,第一次提到这个词,后拉美化。有人对当时世界汽车巨头纷纷进入中国,瓜分市场提出了自己的忧虑,说中国汽车如果不能走自己独立发展的品牌之路,而企图以市场换技术,最后只能如同拉美的汽车市场一样,沦为世界汽车巨头的加工厂,在食物链底层,抢食一点点残羹冷炙。永远不可能在世界市场上与他们并驾齐驱。而更重要的是,以低廉的劳动力换来的投资必将不会长久,因为一旦出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市场,跨国巨头马上就会进行产业转移,到那个时候,中国汽车业就会被抽空,拉美的今天就是中国的未来。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

  而我今天要说的,不仅仅是中国的汽车业,而是中国的整个未来。我们要走向何方?
  是发达的欧美,还是混乱的拉美?
  郎咸平在华工(我不知道具体是那所大学的简称)演讲的时候,对大学生们说,“30年以后写信给你女儿的时候你可能会写,你在别国当保姆的日子还好吗?”“如果信托制度一直缺乏,那么改革将会把我们带到菲律宾而不是美国。”台下的大学生莫名惊诧。
  其实我觉得倒真没有什么可惊诧的。这个道理连我都能想明白,我们中国的那些精英阶层,喝过洋墨水,读过哈佛剑桥的,谁能不心知肚明呢?但是愿意把它讲出来,讲给我们懵懵懂懂的大众和青年学生的,估计只有郎咸平一个人了。
  有些东西是得多用脚趾头想想。上帝给我们一个脑袋,不是为了让我们整天琢磨同事有没有比我多发多少工资或者邻居的老公为什么比我能挣钱的。记得在中学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曾经就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拉美国家独立的时间和美国差不多,到最后发展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历史书告诉我们,那是因为帝国主义的掠夺。我一直觉得那是狗屁,如果一对小兄弟一起长大,有一天哥哥对弟弟说,从今天开始,你归我管了,你挣的钱归我,做弟弟的能愿意?据说拉美国家独立以后,很快就变成了美国的后院。不过这是结果,可不是原因了。之所以美国能把他们当后院,还不是因为几十年之后,当哥哥的已经比弟弟强大了好多,敢于对弟弟说,你挣的钱要是不给我,看我不揍你。
  当然,我当时是想不明白的。我面对这样的答案,也不过就是在心里说句狗屁,除此之外,是断然提不出反对意见的。但现在,我敢说,也许真实的答案已经被我们发现,并且他正在困扰着我们的中国。
  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套一句比较主流的话,它缺乏一种财富积累上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样的差别。
  第一种情况:
  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来了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1000万,矿主把其中的50%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5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剩下的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因为工人手里有钱,要安家落户,所以,房子出现需求。于是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或者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所以,开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又要雇别的工人,于是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个家庭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这样,几年之后,在这个地方出现了100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的需求,于是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做别的东西,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这样,50年过去以后,当这个地方的矿快被挖光了的时候,这里已经成了一个10万人左右的繁荣城市。

  而第二种情况是这样的:
  假设同样发现了金矿,同样有人来投资开采,同样雇100工人,同样每年获利1000万,但是矿主把其中10%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一年1万。这些钱只够他们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900万,但是看一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因为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或许还可以嫁给矿主做老婆。50年下去以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的为盗,女的为娼。

  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也许今天美国人应该说,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而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着社会财富,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这里我们有必要再提一下亨利.福特。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正是他用他的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并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我要让我的工人能买得起我的T型车,于是他给工人发高工资,他还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大幅降低,于是,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于是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其它的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于是在完成西部扩张,在领土上已经没有回旋余地的美国发现了另外一个金矿,迅速成长的中产阶级带动了巨大的需求,支撑起庞大的国内市场,继续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美国从来都是一个依靠国内需求实现经济增长的国家,而中国空有12亿人口,却居然内需不足,不得不靠外贸来拉动经济增长,你说这不是咄咄怪事。你以为你是弹丸之国的日本哪?靠外向型经济就能膘满肠肥?12亿人口,谁能养活中国?除了你自己。也难怪现在全世界都在指着你,说你对人家倾销。

  说到这儿,该说到我们中国的问题了,为什么我们会内需不足,为什么我们会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我们的财富到那儿去了?我们到底还有多大的持续增长能力。

  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资本原始积累。这里边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但关键就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我们该怎么做,是继续任贫富分化发展呢?还是创造我们自己的现代社会,创造纺锤形的社会结构。

  看到那位网友的话真的倒吸一口冷气,我们在做什么?我们的改革是不是正在走向一个反面,以疯狂搜刮普通大众并不多的社会财富来继续换取虚高的发展?今早上看到一篇文章,比较中国和新加坡的十大差距,具体的不说,因为小国毕竟比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要好管理得多。但是,让我深思良久的还是新加坡的体制中所投出来的平等思想,那种对普罗大众的关怀。而我们,这种声音除了矫揉造作的官员作秀以外,我们看到了哪些实质性的东西?中国从来就没有平等。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有没有也很难说。我们只有所谓精英和庶民。当所有的接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花一辈子的时间才能买一个安身之所的时候,当一个家庭的一个孩子上学就要掏空家里的一切积蓄的时候,当你在股市上投了钱就相当于捐款,被那些国企老板用什么MBO名正言顺的中饱私囊的时候,当一个农民辛苦一年的收入还不如一个大款吃一顿饭的开销的时候,你指望大家不去省吃俭用,疯狂存钱?你指望银行里里几万亿的存款能够转化为巨大的需求?你指望消费品市场能够持续火热?你指望有点闲钱的人能够去做更有用的投资而不是作为热钱去炒房?你指望本来就不多的社会财富能够更快更合理流动?我们很穷,因为我们钱本来就不多,却被装在了很少的人的腰包里,我们本来就不富裕,却在银行压一块,在房子上压一块,在股市里套一块,我钱看起来不少,但是就是转不动,都是死钱。于是,少数人手里的钱只能去买LV、卡地亚、施华洛世奇,因为除了这个,他们也没什么可买的了。有些人还跳出来粉饰太平,说什么奢侈中国。哪个大国的经济能靠几个奢侈品品牌带动起来,再说奢侈品跟你有啥关系啊?你瞎激动什么啊?你要是中国也有几个顶极奢侈品品牌的话,跟着起起哄也还可以。那不过是让法国、意大利多赚点钱而已。这就是我们的中国,我们的农民还没有富裕起来,就已经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吐干净了血,我们的中产阶级还没有诞生就已经横遭劫掠,我们到哪儿找内需?我们除了出口,让全世界来养活我们以外,有什么办法?所以,全世界都说你倾销。是啊,12亿人,谁养活得了你啊?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我们的改革走入了这样的一种境地?教育收费,房价高企,股票圈钱,上帝啊,这是啥决策啊。哪个已经富得流油的国家在当初这么迫不及待地从自己的人民手里捞钱?

  我们的精英阶层都到哪儿去了?为什么这种用脚趾头都能想明白的问题,他们就想不明白?
  精英阶层到哪儿去了?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想,精英阶层有两个去向,一个被收买了,一个被扼杀了。
  郎顾之争已经让所有的人都对内地的经济学家失望了。为什么整个内地的经济学家会败在一个叫郎咸平的香港人手里?只有一个问题——良知,不是大陆经济学家太笨了,而是他们已经被收买,良知泯灭,除了为主子叫几声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别的作用。于是我们的官僚、资本、还有知识界人士就结成了联盟,制定着进一步瓜分财富的计划。于是我们的普罗大众就失去了话语圈,就算惨叫几声,也不会被人听见。
  这是被收买的,还有被扼杀的。

  就是青年。
  想起鲁迅先生所说,最有希望的就是我们的青年。但是,又是教育,教育,中国教育,被这些精英把持的中国教育,一方面掏光你的钱袋,另一方面让你接受填鸭式的知识,除了会背几个单词之外,几乎剥夺你任何独立思考的能力。好啊,这招真好,真是斩草除根了。郎咸平对大学生说:“我们这一代人不懂法制,也没有良心。”“我们这一代是要早点被淘汰的,把权力交给你们,你们才是未来。”唉,也许郎先生真的不太了解中国的内地,他不知道现在大学生的孱弱肩膀,也许根本就担不起这个担子。

  在这样的一个世界里,你该怎么办?保护你自己。这是每个人首先想到的答案,要么离开它,要么让自己变强大,因为别指望政府保护你。记得五年前我就说,中国在进入一个急剧分化的时代,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在它分化完之前拼尽全力挤入上层而已。
  现在我依然说这话。
  变强大,只有变得强大,你才能保护你自己,保护你想保护的人,你才能让自己的声音被更多的人所听到。
  最后,想起一句话,如果一个国家不爱自己的人民,你有什么权力要求自己的人民去爱他的国家。
  希望,我们,不要说这句话。

---------- ----------
補注:
1. 本文作者:jbcdc
2. 原帖出處: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develop/1/69063.shtml
3. 這還是一篇轉載的文字,我很討厭在文章的標題標示“轉”、“轉載”、“zt”、“z”等類似的文字or符號,一來覺得丑,二是以為破壞了文章的完整性。但是分類上還是會標明“轉載”。請注意。
4. 極其討厭本文的標題,但這并不妨礙我對文字的認同!我并不關心政治和經濟, 但是這卻在無形中影響了我以及我想保護的人的未來。本文作者說得對,“只有變得強大”——這句話,我銘記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