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sa Ekdahl嫩嫩地小嗓子~~~
我想任誰也想不到這樣嬌嗲的聲音會從一個三十余歲的女人口中發出~~~
想起旁人得知她年齡後吃驚的樣子,那錯愕的表情簡直太有趣了~~~
不過,這幾年的專輯裏,她的聲音竟然和年齡匹配起來,感覺還真有點怪。
我想一輩子能和Lolita沾上邊,還渾然天成讓你挑不出什麼問題的,恐怕只有Jane Birkin了吧~~~
很奇怪,那個聽起來悶聲悶氣的樂器到底是什麼呀~~~
2009年4月30日 星期四
2009年4月19日 星期日
Concierto para Quinteto - Astor Piazzolla
最喜歡的始終是Concierto para Quinteto (1986年《Tango: Zero Hour》第三曲)。
Milonga for Three當然也不錯,只是壓抑得連喘口氣的機會都不給,聽多了容易內傷~~~可惜我只有ape沒有mp3,沒辦法拿出來放~~~對了,如果去下《春光乍泄》的原聲盤,會不會有mp3版本?去找找看~~~
注:Google說Concierto para Quinteto意為“五重奏協奏曲”。
很好,我就喜歡無標題曲目~~~不會被限制住~~~
Milonga for Three當然也不錯,只是壓抑得連喘口氣的機會都不給,聽多了容易內傷~~~可惜我只有ape沒有mp3,沒辦法拿出來放~~~對了,如果去下《春光乍泄》的原聲盤,會不會有mp3版本?去找找看~~~
注:Google說Concierto para Quinteto意為“五重奏協奏曲”。
很好,我就喜歡無標題曲目~~~不會被限制住~~~
2009年4月17日 星期五
Rough Dancer and The Cyclical Night(狂舞者與不歇的夜)

* 曲目:
01. Prologue (Tango Apasionado)
02. Milonga For Three
03. Street Tango
04. Milonga Picaresque
05. Knife Fight
06. Leonora's Song
07. Prelude To The Cyclical Night (Part One)
08. Butcher's Death
09. Leijia's Game
10. Milonga For Three (Reprise)
11. Bailongo
12. Leonora's Love Theme
13. Finale (Tango Apasionado)
14. Prelude To The Cyclical Night (Part Two)
* 編號:Warner-Nonesuch 7559-79515-2
* (P) 2000 黃哲嶔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狂舞者與不歇的夜(熱情探戈) - Rough Dancer and The Cyclical Night (Tango Apasionado)
這部《狂舞者與不歇的夜》原本是為Hispanic美國藝術中心製作的節目「熱情探戈」所作的音樂。其中包含了William Finn所填的歌詞,並經Graciela Daniele與Jim Lewis改寫。整部作品的構思、編舞與導演都是由Graciela Daniele一手包辦。至於何謂「狂舞者與不歇的夜」?是否為「徹夜狂舞」之意,不得而知。由於並沒有充足的資料可以解說,因此只要意會即可,不必言傳了!
專集中附錄了以下兩段曾與皮亞佐拉共事過的樂手所說得話,對於瞭解這張專集有著絕對的必要性,茲翻譯如下:
這是一張以鏡子及玻璃所組成迷宮一般的專集。在此皮亞佐拉追溯探戈的歷史,回到舊布宜諾斯.艾利斯外圍的妓院piringundines。皮亞佐拉想像探戈的先驅波吉斯(Jorge Luis Borges)正尋思著泥濘卻又華麗,屬於cuchilleros(製餐刀匠)與compadritos(皮條客、娼妓的情夫)的世界,這裡有著短刀相向與跳著快速節奏的人、狂舞著米隆加(milongas)與粗聲吹著蘆笛的人。皮亞佐拉也在此同時回顧了自己。如同他所作的,也重回以前寫過的旋律、熟悉的姿態,以及,猶如舞者般的緊緊擁抱、來回旋轉、旋轉、轉……。這些屬於世紀轉折之際的曲調,同時也宣佈了五、六十年之後皮亞佐拉所要做的音樂。在此,時間正輪迴著。就在某個陰影暗處,波吉斯以一種反諷的笑容,認同了。
——Fernando Gonzales
一天清早Suarez Paz和我正打算修飾作品的一些粗糙的部份,這時皮亞佐拉正好闖近來門來。(真的,生命有時正像一些二流的電影。)「你們倆個在幹什麼?南茜告訴我說你們在這裡,我告訴她如果你們倆個要想『修改』任何部份,我將會斃了你們!」嘿,他就是這樣的人,當我們錄製《探戈:零時零分》專集時,他花好幾天的時間和我們爭論小提琴的聲音如何如何。「呀,但是《探戈:零時零分》需要清晰的觀點;而這張唱片需要的是鄉愁之夢裡的陰暗氣質。它需要半醉半醒的音樂家在妓院中演奏」他一邊瞄著錄音室一邊說著。「將它轉化為室內樂,彷彿今晚你要和波吉斯(Jorge Luis Borges)一起吃晚餐」。Suarez Paz毫不懷疑地聳聳肩,並喃喃自語地說著他的神,而他將永遠無法預期皮亞佐拉會如何。我可能會大笑,皮亞佐拉便請我們一起出去喝酒。在世紀的轉變之初,布宜諾斯艾利斯在地理上或歷史上都不是一個特定區域,看看波吉斯的書便可知曉。一九八七年九月的一個早晨在紐約,我們體驗了這個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天才如何嚴苛地對待其作品。
——Kip Hanrahan(專集製作人)

『nani插話:哎……其實,我很討厭薩克斯~~~感覺它的出現是該專輯唯一的敗筆~~~』
薩克斯風為爵士樂最具代表性的樂器,一如同手風琴是探戈音樂最具代表性的樂器。由於樂器的特殊音色與其最適合發聲的音階與音型塑造了樂器的形象,進而塑造了人們對此類型音樂的印象。雖然薩克斯風在專集中佔的比例並不高,但卻令人印象深刻,彷彿是爵士樂與探戈的大融合,對於同時喜愛探戈與爵士樂的人,應該都會油然而生一種奇異的快感。(註:爵士樂與探戈音樂相結合的例子並不多,少數的例子之一便是由皮亞佐拉與爵士電顫琴手Gary Burton聯合領軍的六重奏,於瑞士蒙特利爾音樂節(Montreux Festival)的現場演出錄音。這張唱片由華納所出版,其中滿是皮亞佐拉式風格的濃郁探戈味,早已蓋過了爵士樂的部份,令人難以將其歸類為爵士樂。)
前面Fernando Gonzales提到:「這是一張以鏡子及玻璃所組成迷宮一般的專集。」因為它以十四段樂曲構成,其中部份樂曲可以兩兩對應,構成了彷彿鏡子反射一般的樂章結構:第一首的「序奏(熱情探戈)」與第十三首的「終曲(熱情探戈)」可相互呼應,第二首與第十首分別為「三人米隆加」與「三人米隆加(再現)」,第六首「雷奧諾瓦之歌」,而第十二首為「雷奧諾瓦之愛的主題」,第七首與第十四首的分別為「不歇的夜前奏曲」第一部與第二部。(在古典音樂中也可見到這樣以曲名對應的例子。例如共七個樂章的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Ein deutsches Requiem)中,第一曲的「哀慟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安慰」對應第七首「在主裏死的人有福了」,第三曲「耶和華啊,求你叫我曉得我身之終」對應第四曲的「萬軍之耶和華」,而第五曲的「你們心理竟充滿憂愁」彷彿對應著第六曲「我們在這裡本沒有長存的城」。)
專集的錄音原本由American Clave發行,近兩年Nonesuch取得授權又再次發行(其它尚包括《探戈:零時零分》"Tango: Zero Hour"與《爭執》"La Camorra"兩張專集)。就其音樂本身而論,它在皮亞佐拉的創作中也許並不十分突出,但由於是具有完整創作概念的劇場作品,因此仍可在皮亞佐拉作品全集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
轉自:Charles' Tango 我的《探.戈》
一個人的雙人舞:The Rough Dancer and Cyclical Night - 仰製作
很難用言語來形容他的音樂,困窘的辭藻在此時猶如盲人摸象,想要將全貌勾勒出來,是一件如此自不量力的事情。
Astor Piazzolla(1921-1992),阿根廷作曲家,手風琴大師。出生於阿根廷、成長於紐約,學習與生活背景的關係,使他的探戈音樂揉進了古典和爵士等元素,打破了傳統探戈的窠臼、開創了該樂種的新範疇,新探戈( Neuvo Tango )一詞,也就這樣應運而生。
探戈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阿根廷,當時來自各國的移民在白天的辛勤工作後,聚集在酒吧、妓院等處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排遣離鄉背景的失意與落魄。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度,但音樂與舞蹈把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成為他們共通的語言,也成了底層生活的最佳寫照。
追本溯源,它應該至少包含了阿根廷原住民的Milonga舞曲、古巴的Habanera, 以及黑奴所帶進來的非洲Candombe 舞,在這些複雜血統的交錯下,慢慢的演變成了阿根廷獨有的探戈文化。由於參與發源的角色與環境使然、剛開始探戈是不被上流社會所接受的低下舞蹈,它充斥著太多的情慾、暴力,外放的熱力與舞姿,成了當時保守階層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異端,而如今,它則諷刺的回頭佔領了那塊高不可攀的聖殿。
任何事物若長久缺乏新的破壞與刺激,則難免僵化,探戈在漫漫的時間長河裡,也當然的遇到了這樣的問題。Piazzolla 的出現,讓探戈音樂的風貌有了不同的變化,他將古典、流行等新血注入,拓展其原本只適於伴舞的侷限,增加了其獨立性與立體感。然而這樣悖於傳統的破壞,起初也照樣受到保守勢力的打壓,認為該行徑與背叛無異,但到頭來,時間還是給了他證明自己的機會。
《The Rough Dancer and Cyclical Night》是Piazzolla晚年最具傳奇性的三張錄音室作品之一,原是他為西班牙美國藝術中心製作的舞劇《熱情探戈》(Tango Apasionado)所譜寫的作品。
在這張專輯中,他構築了一個迷離的絢爛世界,哀傷、頹廢、絕望的氣味像是誘捕迷途小蟲的的幻象,讓聽者甘之如飴的掉落陷阱中。首尾呼應的曲目編排,使得聆聽的經驗像是劇中不停跳著的舞者,身不由己的轉著,斑斕的愁緒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想擺脫只是徒呼負負。
這張專輯是屬於夜晚的,屬於一個人的,即便它是探戈,是需要兩個人才能跳的舞,但 Piazzolla 卻讓它成了一個人也能完成的雙人舞。如果你有顆碎得滿地的心,它適合陪著你含淚撿拾、等待復原;如果你有濃得揪心的愁,它可以陪著你低頭啜飲,品嚐甜美之前的苦澀。
轉自:仰製作
Astor Piazzolla(1921-1992),阿根廷作曲家,手風琴大師。出生於阿根廷、成長於紐約,學習與生活背景的關係,使他的探戈音樂揉進了古典和爵士等元素,打破了傳統探戈的窠臼、開創了該樂種的新範疇,新探戈( Neuvo Tango )一詞,也就這樣應運而生。
探戈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阿根廷,當時來自各國的移民在白天的辛勤工作後,聚集在酒吧、妓院等處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排遣離鄉背景的失意與落魄。他們雖然來自不同的國度,但音樂與舞蹈把這些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人融合在一起,成為他們共通的語言,也成了底層生活的最佳寫照。
追本溯源,它應該至少包含了阿根廷原住民的Milonga舞曲、古巴的Habanera, 以及黑奴所帶進來的非洲Candombe 舞,在這些複雜血統的交錯下,慢慢的演變成了阿根廷獨有的探戈文化。由於參與發源的角色與環境使然、剛開始探戈是不被上流社會所接受的低下舞蹈,它充斥著太多的情慾、暴力,外放的熱力與舞姿,成了當時保守階層們避之唯恐不及的異端,而如今,它則諷刺的回頭佔領了那塊高不可攀的聖殿。
任何事物若長久缺乏新的破壞與刺激,則難免僵化,探戈在漫漫的時間長河裡,也當然的遇到了這樣的問題。Piazzolla 的出現,讓探戈音樂的風貌有了不同的變化,他將古典、流行等新血注入,拓展其原本只適於伴舞的侷限,增加了其獨立性與立體感。然而這樣悖於傳統的破壞,起初也照樣受到保守勢力的打壓,認為該行徑與背叛無異,但到頭來,時間還是給了他證明自己的機會。
《The Rough Dancer and Cyclical Night》是Piazzolla晚年最具傳奇性的三張錄音室作品之一,原是他為西班牙美國藝術中心製作的舞劇《熱情探戈》(Tango Apasionado)所譜寫的作品。
在這張專輯中,他構築了一個迷離的絢爛世界,哀傷、頹廢、絕望的氣味像是誘捕迷途小蟲的的幻象,讓聽者甘之如飴的掉落陷阱中。首尾呼應的曲目編排,使得聆聽的經驗像是劇中不停跳著的舞者,身不由己的轉著,斑斕的愁緒瞻之在前,忽焉在後,想擺脫只是徒呼負負。
這張專輯是屬於夜晚的,屬於一個人的,即便它是探戈,是需要兩個人才能跳的舞,但 Piazzolla 卻讓它成了一個人也能完成的雙人舞。如果你有顆碎得滿地的心,它適合陪著你含淚撿拾、等待復原;如果你有濃得揪心的愁,它可以陪著你低頭啜飲,品嚐甜美之前的苦澀。
轉自:仰製作
王家衛談《春光乍泄》音樂及Piazzolla
關於電影
對我來說,電影總是關於光影與聲音,而音樂正是聲音的一部分。
忘不了的事
1996年的6月,我開始在阿根廷拍片,耶誕節的前兩天才回到香港,而從那時起,我對這個國家的記憶也日漸模糊。真正停留在我心頭的是聲音:我自己設法學會的初淺西班牙文單字、仿佛滲入空氣般無所不在的足球評論、La Boca人行道旁的Salsa樂團、Bar Sur裏的探戈音樂,以及lgyasu瀑布所發出的聲響。我得做張原聲帶才行!
被Veloso的音樂所感動
1996年6月22日我第一次來到阿根廷。在這趟行程之前,我聽了許多南美音樂,也買了Caetano Veloso 的《Fima Estampa so Vice》專輯。Veloso深深的感動了我。專輯除了“Cucurrucucu Palomg”一曲外,其餘均以葡萄牙文演唱。我知道這首歌,它在六○年代的香港相當流行,我決定以它來做為劇中主角黎耀輝(由梁朝偉飾)踏進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前的預兆。
神秘的鴿子
我找人為我翻譯“Cucurrucucu Paloma”這件事至少煩了五次,每次翻譯出來的結果都不一樣,不過每個人都同意這是一首與鴿子有關的歌(西班牙文Paloma就是鴿子的意思)。真有趣!
水平欲念的垂直表達
探戈與我想像的差別頗大,這種音樂、技巧、氣氛……有人曾形容它是一種“水平欲念的垂直表達”。在與探戈音樂的小小相處中,我終於明白那個人確實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奇跡
Carlos與Allcia這隊來自卡薩布蘭加探戈酒吧(Casablance Tango Bar)的舞者,實在是太完美了。但那個表演場所有點太大、價格也太高,於是我們最後只好前往比較小、但氣氛好、拍攝可能性也較大的Bar Sur……結果出乎意料的事情開始發生:當我們為張國榮的夥伴一角試鏡時,Carlos又出現了。這真是棒的令人難以置信,這對舞者及他們的樂團,很快地便轉移陣地到Bar Sur 來演出。
前奏響起
1996年8月在前往阿根廷拍片的途中,彭綺華(我們的製片)給了我她在阿姆斯特丹機場挑的兩張Astor Piazzolla 的CD。這真是命中註定。我在機場上聽了他的音樂,我聽到某些在探戈音樂之外的東西;那是這座城市的節奏,這部電影的節奏。
獲得祝福
我與已故的Piazzolla 之子Daniel討論音樂版權的問題。可以理解地,他對一個無知的香港導演,想在新片中使用他父親的音樂感到十分好奇。“我認為我的作品若缺少了你父親的音樂便無法完整。”我告訴他。“而更進一步,我想將這些好音樂介紹給亞洲觀眾。”這次的見面令人愉快,而我也得到了Daniel Piazzolla的祝福。
含淚的歎息
哎,現金用完了,八星期的工作天延長為四個月,我們有限的預算只能買到“Prologue (Tango Apasionado)”一曲的版權,而為了讓影片更完整,我還需要“Finale (Tango Apasionado)”這首歌,同時我也愛死了“Milonga For 3”。回到香港之後,我們發現事實上仍有些余錢。於是我走進彭綺華的辦公室歎息說:“讓我們把另外兩首歌也弄到手。”
(nani補充:音樂出自Rough Dancer and The Cyclical Night (Tango Apasionado)
)
往日情懷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阿根廷令人聯想起放逐的景象與懷舊的感覺。在當地拍片也令電影逐漸朝著那個方向進行。我在去阿根廷之前甚至不曉得有Milonga的存在,但在那兒,我漸漸明白。探戈是一種儀式,而Milonga才是靈魂。
朋友、朋友……朋友?
在不聽“遠離La Boca”的勸阻之下,我們開始與這個地方談起戀愛。一開始我們十分地小心謹慎,因為太多人告訴我們在La Boca拍戲可能會犧牲頗大,而事實也證明這個比喻一點都不誇張。一晚我們開始在“三個朋友”(3 Amigos)的店門外拍戲,很快地,我們便被邀請到店裏拍攝,結果這場戲拍了一整天,然後是第二天、第三天,而我們每次光顧的索價也由100披索很快地漲到200、500披索。最後一晚,當我們在拍攝張震離開梁朝偉前往El Fin Del Mundo時,價格已躍升至1800披索。那裏的人大概也感覺到那是我們無法欠缺的最後一夜。
生命的未知真相
為了搭配“三個朋友”的那場戲,我們邀請了一個樂團出外景並做事後的錄音。老實說這不是一個很專業的樂團,他們只是出現並演奏了幾首歌而已。到今天,我還不曉得這些歌是他們原創或是翻唱的,我甚至連歌名也不知道。
美妙的東西
1996年的10月14日張國榮離開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當時電影只完成了三分之二,而整個拍攝小組都想回香港。我不想留在飯店,於是便到市內去溜達。我在Avenue de Corrientes買了一張Frank Zappa的唱片。對我來說Frank Zappa一直只是個名字而已,我從來沒有聽過他的音樂。但基於一種全然的直覺,我想這裏頭可能有些很棒的東西。
給Frank Zappa
Frank Zappa,怎麼我們今時今日才得以相遇呢?
壞男孩
對我來說,Frank Zappa與Astor Piazzolla在他們各自的文化中是極相似的人物。他們都是壞男孩,以新的生命感令音樂更豐富。
酒醉、心碎
1997年的2月,我們的攝影指導杜可風來到我的辦公室。他因為再一次的失戀而沮喪、酒醉。我放Frank Zappa的“I’ve Been In You”給他聽。我們在那兒坐了四個鐘頭,反復地聽著這首歌。有兩個小時杜可風都待在廁所裏,是哭是睡,我仍弄不清楚。
關於Frank Zappa的唱片
今天,我已經擁有超過30張的Frank Zappa唱片。
尋找電影名稱
這部電影完全是來自Manuel Puig的《Buenos Aires Affair》這本書,我非常喜歡這個名稱,而且老是想在我的一部電影中用上它。然後,在我結束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拍攝工作後,我才發現這部片子其實與這個城市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也因此我珍愛許久的電影名稱也就無用武之地了,而且我必須想一個新的名字。
朋友的好處
當Frank Zappa的“Happy Together”因版權問題複雜而使用無望時,我轉而請求我的朋友鐘定一翻唱這首歌。Danny在七○年代時曾擁有自己的樂團(叫做The New Topnotes),而我們的合作關係打從我的電影《熱血男兒》(本名《旺角卡門》)就已經開始。對我而言,Danny就是香港的Frank Zappa。
Happy Together
坎城影展的選片員是群非常認真的人。有兩個禮拜的時間,他們一直以緊急電話告訴我他們需要確定這部電影名稱。結果在截止日期,也就是1997年4月16日當天,我非常開心地為電影取了“Happy Together”這個英文名字。乾杯
轉自:探戈是儀式,Milonga才是靈魂 - 王家衛談《春光乍泄》音樂及Piazzolla
注:嗯……感覺王家衛對音樂的判斷跟我的感覺挺合拍,哎……我也愛死了Milonga for 3~~~;底色是我加的~~~;看完這篇手記,感覺當初自己對《春光乍泄》的判斷是準確的。
對我來說,電影總是關於光影與聲音,而音樂正是聲音的一部分。
忘不了的事
1996年的6月,我開始在阿根廷拍片,耶誕節的前兩天才回到香港,而從那時起,我對這個國家的記憶也日漸模糊。真正停留在我心頭的是聲音:我自己設法學會的初淺西班牙文單字、仿佛滲入空氣般無所不在的足球評論、La Boca人行道旁的Salsa樂團、Bar Sur裏的探戈音樂,以及lgyasu瀑布所發出的聲響。我得做張原聲帶才行!
被Veloso的音樂所感動
1996年6月22日我第一次來到阿根廷。在這趟行程之前,我聽了許多南美音樂,也買了Caetano Veloso 的《Fima Estampa so Vice》專輯。Veloso深深的感動了我。專輯除了“Cucurrucucu Palomg”一曲外,其餘均以葡萄牙文演唱。我知道這首歌,它在六○年代的香港相當流行,我決定以它來做為劇中主角黎耀輝(由梁朝偉飾)踏進布宜諾斯艾利斯之前的預兆。
神秘的鴿子
我找人為我翻譯“Cucurrucucu Paloma”這件事至少煩了五次,每次翻譯出來的結果都不一樣,不過每個人都同意這是一首與鴿子有關的歌(西班牙文Paloma就是鴿子的意思)。真有趣!
水平欲念的垂直表達
探戈與我想像的差別頗大,這種音樂、技巧、氣氛……有人曾形容它是一種“水平欲念的垂直表達”。在與探戈音樂的小小相處中,我終於明白那個人確實知道自己在說些什麼。
奇跡
Carlos與Allcia這隊來自卡薩布蘭加探戈酒吧(Casablance Tango Bar)的舞者,實在是太完美了。但那個表演場所有點太大、價格也太高,於是我們最後只好前往比較小、但氣氛好、拍攝可能性也較大的Bar Sur……結果出乎意料的事情開始發生:當我們為張國榮的夥伴一角試鏡時,Carlos又出現了。這真是棒的令人難以置信,這對舞者及他們的樂團,很快地便轉移陣地到Bar Sur 來演出。
前奏響起
1996年8月在前往阿根廷拍片的途中,彭綺華(我們的製片)給了我她在阿姆斯特丹機場挑的兩張Astor Piazzolla 的CD。這真是命中註定。我在機場上聽了他的音樂,我聽到某些在探戈音樂之外的東西;那是這座城市的節奏,這部電影的節奏。
獲得祝福
我與已故的Piazzolla 之子Daniel討論音樂版權的問題。可以理解地,他對一個無知的香港導演,想在新片中使用他父親的音樂感到十分好奇。“我認為我的作品若缺少了你父親的音樂便無法完整。”我告訴他。“而更進一步,我想將這些好音樂介紹給亞洲觀眾。”這次的見面令人愉快,而我也得到了Daniel Piazzolla的祝福。
含淚的歎息
哎,現金用完了,八星期的工作天延長為四個月,我們有限的預算只能買到“Prologue (Tango Apasionado)”一曲的版權,而為了讓影片更完整,我還需要“Finale (Tango Apasionado)”這首歌,同時我也愛死了“Milonga For 3”。回到香港之後,我們發現事實上仍有些余錢。於是我走進彭綺華的辦公室歎息說:“讓我們把另外兩首歌也弄到手。”
(nani補充:音樂出自Rough Dancer and The Cyclical Night (Tango Apasionado)
)
往日情懷
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阿根廷令人聯想起放逐的景象與懷舊的感覺。在當地拍片也令電影逐漸朝著那個方向進行。我在去阿根廷之前甚至不曉得有Milonga的存在,但在那兒,我漸漸明白。探戈是一種儀式,而Milonga才是靈魂。
朋友、朋友……朋友?
在不聽“遠離La Boca”的勸阻之下,我們開始與這個地方談起戀愛。一開始我們十分地小心謹慎,因為太多人告訴我們在La Boca拍戲可能會犧牲頗大,而事實也證明這個比喻一點都不誇張。一晚我們開始在“三個朋友”(3 Amigos)的店門外拍戲,很快地,我們便被邀請到店裏拍攝,結果這場戲拍了一整天,然後是第二天、第三天,而我們每次光顧的索價也由100披索很快地漲到200、500披索。最後一晚,當我們在拍攝張震離開梁朝偉前往El Fin Del Mundo時,價格已躍升至1800披索。那裏的人大概也感覺到那是我們無法欠缺的最後一夜。
生命的未知真相
為了搭配“三個朋友”的那場戲,我們邀請了一個樂團出外景並做事後的錄音。老實說這不是一個很專業的樂團,他們只是出現並演奏了幾首歌而已。到今天,我還不曉得這些歌是他們原創或是翻唱的,我甚至連歌名也不知道。
美妙的東西
1996年的10月14日張國榮離開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當時電影只完成了三分之二,而整個拍攝小組都想回香港。我不想留在飯店,於是便到市內去溜達。我在Avenue de Corrientes買了一張Frank Zappa的唱片。對我來說Frank Zappa一直只是個名字而已,我從來沒有聽過他的音樂。但基於一種全然的直覺,我想這裏頭可能有些很棒的東西。
給Frank Zappa
Frank Zappa,怎麼我們今時今日才得以相遇呢?
壞男孩
對我來說,Frank Zappa與Astor Piazzolla在他們各自的文化中是極相似的人物。他們都是壞男孩,以新的生命感令音樂更豐富。
酒醉、心碎
1997年的2月,我們的攝影指導杜可風來到我的辦公室。他因為再一次的失戀而沮喪、酒醉。我放Frank Zappa的“I’ve Been In You”給他聽。我們在那兒坐了四個鐘頭,反復地聽著這首歌。有兩個小時杜可風都待在廁所裏,是哭是睡,我仍弄不清楚。
關於Frank Zappa的唱片
今天,我已經擁有超過30張的Frank Zappa唱片。
尋找電影名稱
這部電影完全是來自Manuel Puig的《Buenos Aires Affair》這本書,我非常喜歡這個名稱,而且老是想在我的一部電影中用上它。然後,在我結束了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拍攝工作後,我才發現這部片子其實與這個城市並沒有太大的關係,也因此我珍愛許久的電影名稱也就無用武之地了,而且我必須想一個新的名字。
朋友的好處
當Frank Zappa的“Happy Together”因版權問題複雜而使用無望時,我轉而請求我的朋友鐘定一翻唱這首歌。Danny在七○年代時曾擁有自己的樂團(叫做The New Topnotes),而我們的合作關係打從我的電影《熱血男兒》(本名《旺角卡門》)就已經開始。對我而言,Danny就是香港的Frank Zappa。
Happy Together
坎城影展的選片員是群非常認真的人。有兩個禮拜的時間,他們一直以緊急電話告訴我他們需要確定這部電影名稱。結果在截止日期,也就是1997年4月16日當天,我非常開心地為電影取了“Happy Together”這個英文名字。乾杯
轉自:探戈是儀式,Milonga才是靈魂 - 王家衛談《春光乍泄》音樂及Piazzolla
注:嗯……感覺王家衛對音樂的判斷跟我的感覺挺合拍,哎……我也愛死了Milonga for 3~~~;底色是我加的~~~;看完這篇手記,感覺當初自己對《春光乍泄》的判斷是準確的。
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
Milonga is coming - Astor Piazzolla (with Gary Burton)
音樂會第一支Tango,也是The New Tango中最愛的一曲。
怎樣的感覺呢?
甜。
像清洌的甘蔗汁。
突發奇想,如果親愛的Mia 將之改編,會是什麼樣子?
真是期待呢~~~相信那一定是最完美的組合~~~
怎樣的感覺呢?
甜。
像清洌的甘蔗汁。
突發奇想,如果親愛的Mia 將之改編,會是什麼樣子?
真是期待呢~~~相信那一定是最完美的組合~~~
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花草篇(02. 春)
寫帖子時,我常會閉上眼去想象,什麼花該放在什麼位置上,要使布局做到層次分明、錯落有致,是極不容易的事情;還要想想用什麼樣的色彩去搭配……顏色太雜不好,單調也不好……當然,如何種植,進一步要種得好,那就是科學了……應該去實踐一下,園藝是大學問~~~
嗯……,別看“花草篇”文字、圖片很少,卻費盡心思。常常寫一個blog要用七八個鐘頭,網上資料錯訛頗多,須去偽存真、反復查對。最難的是,很多花乍看上去很相似,深究起來天差地別;又或者罌粟和虞美人,名字完全沒關聯,居然同屬罌粟科,差別極細微~~~找圖片也難,百度、google、yahoo三個搜索引擎,十幾二十頁地翻,一張張看一張張篩,再下載、改圖、上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漸漸發現即便陶庵寫了很多花,也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哎……想想看,世界之大,你當真妄活一世~~~
備注:
1. 文字、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做少許修改;
2. 我的顯示器老化,難以在“高亮”的環境下顯示;所以,如果看上去感覺有問題(但愿沒有~~~),請把顯示器調暗,會相當漂亮哦
金乳生喜蒔草花。住宅前有空地,小河界之。乳生瀕河构小軒三間,縱其趾于北,不方而長,設竹篱經其左。北臨街,筑土牆,牆內砌花欄護其趾。再前,又砌石花欄,長丈余而稍狹。欄前以螺山石壘山披數折,有畫意。
草木百余本,錯雜蒔之,濃淡疏密,俱有情致。春以罌粟、虞美人為主,而山蘭、素馨、決明佐之。春老以芍藥為主,而西番蓮、土萱、紫蘭、山礬佐之。夏以洛陽花、建蘭為主,而蜀葵、烏斯菊、望江南、茉莉、杜若、珍珠蘭佐之。秋以菊為主,而剪秋紗、秋葵、僧鞋菊、万壽芙蓉、老少年、秋海棠、雁來紅、矮雞冠佐之。冬以水仙為主,而長春佐之。其木本如紫白丁香、綠萼、玉碟、蜡梅、西府、滇茶、日丹、白梨花,种之牆頭屋角,以遮烈日。
今天的主題是春——是江南的春天……
1. 罌粟:
罌粟科,二年生草本。葉平滑,長橢形,有缺裂及鋸齒,互生。
《本草》言其功極繁茂,三四月抽花莖,結青苞,花開則苞脫,大如葉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大而艷麗,有大紅、桃紅、紅紫、純紫、純白色,一種而具數色。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
別名:罂子粟、莺粟、阿芙蓉、谷、米囊、囊子、米囊花、御米、御米花。
古人詠罌粟多從“米囊花”著筆。



via
2. 虞美人:
罌粟科,一年生草本。分枝细弱,全株披短硬毛(注意,這是同罌粟的重要分別,罌粟無毛)。葉片呈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花色豐富,蒴果杯形,成熟時花從頂孔開裂處頂出。
別名:丽春花(麗春院是否由此得名?女人是毒藥呀~~~)、赛牡丹、小种罂粟花、蝴蝶满园春。




3. 山蘭:
蘭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根簇生,葉線形革質。開花前由葉叢間抽出花莖,一莖1-2朵,淺黃綠色、綠白色、黃白色,芳香。(注意:山蘭和蘭花是不同的)
《本草》載:“蘭有數種,蘭草、澤蘭生水旁;山蘭,即蘭草之生山中者。蘭花亦生山中,與山迥別。蘭花生近處者,葉如麥門冬而春花;生福建著,葉如菅茅而秋花。”
學名:春蘭;別名:蘭草、山蘭、朵朵香。傳統名貴品種有宋梅、龍字等。



4. 素馨:
木樨科,常綠亞灌木。蔓生灌木、枝下墜,有棱。葉橢圓形或卵形,先端尖。花單生或數朵成聚傘花序頂生。花外部粉紅色,內部白色。亦有黃色,如云南黃素英,具茉莉花樣的香氣。花期3-4月,嶺南特有花卉。
原名:那悉茗花;別名:素英、大花茉莉、白馨、白花素馨;
辨析:
素馨 | 茉莉:素馨枝條柔長而垂墜,每一枝每一莖都須用屏架扶起,不可自豎。茉莉則亭亭玉立,鋼勁秀茂。于是有人稱素馨為“花之最弱者”;
素馨 | 迎春:同為黃色,素馨常綠灌木,先葉后花;迎春落葉灌木,先花后葉。


5. 決明:
品種太多,豆科也有決明屬,喬木科也有~~~花比較漂亮的是豆科的傘房決明,圖也較多,其它則極少,所以用這個了。
傘房決明:豆科,半常綠灌木。多分支,枝條平滑,葉長橢圓狀披針形,葉色濃綠,花鮮黃色,3-5朵頂生或腋生,花期7月中旬至10月。花開后,先期開放的花朵,逐漸生成纖長的豆莢,花實并茂。



春老
6. 芍藥:
毛茛科,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紡錘形的塊根,并于地下莖產生新芽,新芽于早春抽出地面。初出葉紅色,莖基部常有鱗片狀變形葉,中部復葉二回三出,小葉矩形或披針形,枝梢的漸小或成單葉。花期4-5月。
別名: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留夷、花相、紅藥、氣死牡丹等。
辨識:
芍藥 | 牡丹:
顯著區別:芍藥是宿根草本、革質莖;牡丹是灌木,木質莖;
葉片:芍藥的葉片先端是尖的,不再分裂;牡丹的葉片先端常常再裂;
芍藥的葉片狹窄,兩面均濃綠色;牡丹葉片寬闊,正面綠色略呈黃色;
花朵:芍藥的花朵單生枝頂或近頂端葉腋;牡丹的花朵著生于花枝頂端;
花季:芍藥,5月上中旬開花;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花,牡丹比芍藥早開半個月左右;故芍藥別名“氣死牡丹”。





7. 西番蓮:
西番蓮科,多年生常綠攀緣木質藤本植物。莖細長,達4米左右,有細毛。夏季開花,花分5瓣,呈淡紅色,副花冠須狀,成濃紫或淡紫色,雄蕊5,藥能轉動,狀如時鐘。果味蒴果,室背開裂或為肉質鮮果,形似雞蛋,果汁色澤類似雞蛋蛋黃,故得別稱“雞蛋果”。
別名:以花稱:玉蕊花、西洋鞠、轉心蓮、轉枝蓮等;以果實稱:雞蛋果、百香果、熱情果、巴西果等。

8. 土萱(即萱草):
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短根狀莖和粗壯的紡錘形肉質根。葉自根莖叢生、寬線形、對排成兩列,寬2-3cm,長可達50cm以上,背面有龍骨突起,嫩綠色;花莖由葉叢抽出,細長堅挺,高約60-100cm,著花6-10朵,呈頂生聚傘花序(圓錐花序)。初夏開花,數朵出于花莖頂端,花大橘黃色,漏斗狀,直徑10cm左右,紛披六出。花期6月上旬-7月中旬,單只花僅放一天。品種極多,有小花型和重辦型,雜交品種花色有淡黃、橙紅、淡雪青、玫紅等。
別名:萱蘇、谖草、宜男草、川草花、單棘、忘憂草、療愁、黃花(北方)、金針(廣東)。
辨識:
萱草 | 百合:
葉片:萱草,葉片自根莖叢生;百合,葉片散生,上部葉常比中部業小;
花柱:萱草,花柱細長、柱頭小;百合,花柱細長,柱頭膨大、三裂。


9. 紫蘭:
蘭科苞舌蘭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全株高約30-70cm,地下淺處會長出扁平陀螺狀的球莖往橫向延伸,并會向下方長出粗大塊狀的球根。球莖上方會長出莖突出地面,并且會帶有2-6頁左右的線形皺褶葉子,葉的形狀為長橢圓狀呼聲,葉寬大約1-4cm,開花時會有細莖由葉心向上冒出并長出多朵花苞,依次綻放。一般品種的花色呈紫紅色,所以名為紫蘭,其它亦有白色、黄色、粉红色、红色以及蓝色的种类。主要花期在春季。
別名:苞舌蘭、連及草。



10. 山礬:
山礬科,落葉or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葉芽無毛。葉互生,廣披針形,革質,總狀花序。早春開花,花白色。核果圓錐形。
黃庭堅在《山礬花二首》序里寫道:“江湖南野中,有一咱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野人號為鄭花。王荆公嘗欲求此花栽,欲作詩而漏其名,予請名山礬。野人采鄭花以染黃,不借礬而橙色,故名山礬。”
《本草》載:“山礬生江淮湖蜀山野中,樹高大者高丈許。葉似梔子,光澤堅強,略有齒,凌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芬香。”
別名:玉蕊花、七里香、鄭花。



2008-06-11 15:09
春天是打噴嚏的季節,提上來復習一下~~~
嗯……,別看“花草篇”文字、圖片很少,卻費盡心思。常常寫一個blog要用七八個鐘頭,網上資料錯訛頗多,須去偽存真、反復查對。最難的是,很多花乍看上去很相似,深究起來天差地別;又或者罌粟和虞美人,名字完全沒關聯,居然同屬罌粟科,差別極細微~~~找圖片也難,百度、google、yahoo三個搜索引擎,十幾二十頁地翻,一張張看一張張篩,再下載、改圖、上傳……
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漸漸發現即便陶庵寫了很多花,也不過是滄海之一粟……哎……想想看,世界之大,你當真妄活一世~~~
備注:
1. 文字、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做少許修改;
2. 我的顯示器老化,難以在“高亮”的環境下顯示;所以,如果看上去感覺有問題(但愿沒有~~~),請把顯示器調暗,會相當漂亮哦
金乳生喜蒔草花。住宅前有空地,小河界之。乳生瀕河构小軒三間,縱其趾于北,不方而長,設竹篱經其左。北臨街,筑土牆,牆內砌花欄護其趾。再前,又砌石花欄,長丈余而稍狹。欄前以螺山石壘山披數折,有畫意。
草木百余本,錯雜蒔之,濃淡疏密,俱有情致。春以罌粟、虞美人為主,而山蘭、素馨、決明佐之。春老以芍藥為主,而西番蓮、土萱、紫蘭、山礬佐之。夏以洛陽花、建蘭為主,而蜀葵、烏斯菊、望江南、茉莉、杜若、珍珠蘭佐之。秋以菊為主,而剪秋紗、秋葵、僧鞋菊、万壽芙蓉、老少年、秋海棠、雁來紅、矮雞冠佐之。冬以水仙為主,而長春佐之。其木本如紫白丁香、綠萼、玉碟、蜡梅、西府、滇茶、日丹、白梨花,种之牆頭屋角,以遮烈日。
今天的主題是春——是江南的春天……
1. 罌粟:
罌粟科,二年生草本。葉平滑,長橢形,有缺裂及鋸齒,互生。
《本草》言其功極繁茂,三四月抽花莖,結青苞,花開則苞脫,大如葉盞,罌在花中,須蕊裹之。花大而艷麗,有大紅、桃紅、紅紫、純紫、純白色,一種而具數色。花開三日即謝,而罌在莖頭,上有蓋下有蒂,宛然如酒罌,中有白米極細。
別名:罂子粟、莺粟、阿芙蓉、谷、米囊、囊子、米囊花、御米、御米花。
古人詠罌粟多從“米囊花”著筆。



via
2. 虞美人:
罌粟科,一年生草本。分枝细弱,全株披短硬毛(注意,這是同罌粟的重要分別,罌粟無毛)。葉片呈羽狀深裂或全裂,裂片披針形,邊緣有不規則鋸齒。花色豐富,蒴果杯形,成熟時花從頂孔開裂處頂出。
別名:丽春花(麗春院是否由此得名?女人是毒藥呀~~~)、赛牡丹、小种罂粟花、蝴蝶满园春。




3. 山蘭:
蘭科,多年生常綠草本。根簇生,葉線形革質。開花前由葉叢間抽出花莖,一莖1-2朵,淺黃綠色、綠白色、黃白色,芳香。(注意:山蘭和蘭花是不同的)
《本草》載:“蘭有數種,蘭草、澤蘭生水旁;山蘭,即蘭草之生山中者。蘭花亦生山中,與山迥別。蘭花生近處者,葉如麥門冬而春花;生福建著,葉如菅茅而秋花。”
學名:春蘭;別名:蘭草、山蘭、朵朵香。傳統名貴品種有宋梅、龍字等。



4. 素馨:
木樨科,常綠亞灌木。蔓生灌木、枝下墜,有棱。葉橢圓形或卵形,先端尖。花單生或數朵成聚傘花序頂生。花外部粉紅色,內部白色。亦有黃色,如云南黃素英,具茉莉花樣的香氣。花期3-4月,嶺南特有花卉。
原名:那悉茗花;別名:素英、大花茉莉、白馨、白花素馨;
辨析:
素馨 | 茉莉:素馨枝條柔長而垂墜,每一枝每一莖都須用屏架扶起,不可自豎。茉莉則亭亭玉立,鋼勁秀茂。于是有人稱素馨為“花之最弱者”;
素馨 | 迎春:同為黃色,素馨常綠灌木,先葉后花;迎春落葉灌木,先花后葉。


5. 決明:
品種太多,豆科也有決明屬,喬木科也有~~~花比較漂亮的是豆科的傘房決明,圖也較多,其它則極少,所以用這個了。
傘房決明:豆科,半常綠灌木。多分支,枝條平滑,葉長橢圓狀披針形,葉色濃綠,花鮮黃色,3-5朵頂生或腋生,花期7月中旬至10月。花開后,先期開放的花朵,逐漸生成纖長的豆莢,花實并茂。



春老
6. 芍藥:
毛茛科,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紡錘形的塊根,并于地下莖產生新芽,新芽于早春抽出地面。初出葉紅色,莖基部常有鱗片狀變形葉,中部復葉二回三出,小葉矩形或披針形,枝梢的漸小或成單葉。花期4-5月。
別名:將離、離草、婪尾春、余容、犁食、沒骨花、黑牽夷、留夷、花相、紅藥、氣死牡丹等。
辨識:
芍藥 | 牡丹:
顯著區別:芍藥是宿根草本、革質莖;牡丹是灌木,木質莖;
葉片:芍藥的葉片先端是尖的,不再分裂;牡丹的葉片先端常常再裂;
芍藥的葉片狹窄,兩面均濃綠色;牡丹葉片寬闊,正面綠色略呈黃色;
花朵:芍藥的花朵單生枝頂或近頂端葉腋;牡丹的花朵著生于花枝頂端;
花季:芍藥,5月上中旬開花;牡丹一般在4月中下旬開花,牡丹比芍藥早開半個月左右;故芍藥別名“氣死牡丹”。





7. 西番蓮:
西番蓮科,多年生常綠攀緣木質藤本植物。莖細長,達4米左右,有細毛。夏季開花,花分5瓣,呈淡紅色,副花冠須狀,成濃紫或淡紫色,雄蕊5,藥能轉動,狀如時鐘。果味蒴果,室背開裂或為肉質鮮果,形似雞蛋,果汁色澤類似雞蛋蛋黃,故得別稱“雞蛋果”。
別名:以花稱:玉蕊花、西洋鞠、轉心蓮、轉枝蓮等;以果實稱:雞蛋果、百香果、熱情果、巴西果等。

8. 土萱(即萱草):
百合科(萱草屬),多年生宿根草本。具短根狀莖和粗壯的紡錘形肉質根。葉自根莖叢生、寬線形、對排成兩列,寬2-3cm,長可達50cm以上,背面有龍骨突起,嫩綠色;花莖由葉叢抽出,細長堅挺,高約60-100cm,著花6-10朵,呈頂生聚傘花序(圓錐花序)。初夏開花,數朵出于花莖頂端,花大橘黃色,漏斗狀,直徑10cm左右,紛披六出。花期6月上旬-7月中旬,單只花僅放一天。品種極多,有小花型和重辦型,雜交品種花色有淡黃、橙紅、淡雪青、玫紅等。
別名:萱蘇、谖草、宜男草、川草花、單棘、忘憂草、療愁、黃花(北方)、金針(廣東)。
辨識:
萱草 | 百合:
葉片:萱草,葉片自根莖叢生;百合,葉片散生,上部葉常比中部業小;
花柱:萱草,花柱細長、柱頭小;百合,花柱細長,柱頭膨大、三裂。


9. 紫蘭:
蘭科苞舌蘭屬,多年生草本球根植物。全株高約30-70cm,地下淺處會長出扁平陀螺狀的球莖往橫向延伸,并會向下方長出粗大塊狀的球根。球莖上方會長出莖突出地面,并且會帶有2-6頁左右的線形皺褶葉子,葉的形狀為長橢圓狀呼聲,葉寬大約1-4cm,開花時會有細莖由葉心向上冒出并長出多朵花苞,依次綻放。一般品種的花色呈紫紅色,所以名為紫蘭,其它亦有白色、黄色、粉红色、红色以及蓝色的种类。主要花期在春季。
別名:苞舌蘭、連及草。



10. 山礬:
山礬科,落葉or常綠灌木或小喬木。小枝,葉芽無毛。葉互生,廣披針形,革質,總狀花序。早春開花,花白色。核果圓錐形。
黃庭堅在《山礬花二首》序里寫道:“江湖南野中,有一咱小白花,木高數尺,春開極香,野人號為鄭花。王荆公嘗欲求此花栽,欲作詩而漏其名,予請名山礬。野人采鄭花以染黃,不借礬而橙色,故名山礬。”
《本草》載:“山礬生江淮湖蜀山野中,樹高大者高丈許。葉似梔子,光澤堅強,略有齒,凌冬不凋。三月開花,繁白如雪,六出黃蕊,甚芬香。”
別名:玉蕊花、七里香、鄭花。



2008-06-11 15:09
春天是打噴嚏的季節,提上來復習一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