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0月8日 星期六

关于吴六奇和查伊璜的少见多怪

提到吴六奇和查伊璜,你能想到什么?看过金庸武侠小说的恐怕都知道,这是《鹿鼎记》中的两个人物。吴六奇是丐帮弟子,因误伤帮友,脱离丐帮,落魄于山野小庙时巧遇查伊璜。查氏不因其褴褛的衣衫、潦倒的生活而对他有任何歧视,反倾情相交,资助吴六奇。若干年后吴氏飞黄腾达,被封为大力将军,握有重权,他知恩图报,并在后来的明史案中,力保查伊璜,使其未受牵连。查伊璜得知吴六奇本丐帮弟子后,晓以利害,最后说服他弃暗投明重回丐帮怀抱……

全书的重点自然是我们的韦小宝韦大爵爷,上面那段只是全书的过场而已,就已经这么精彩了。可见金庸先生非凡的想象力。

可是昨天在翻看《聊斋志义》时,竟然在第六卷发现一个名为《大力将军》的小故事,乍看之下与《鹿鼎记》何其相似。甚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在《鹿鼎记》中皆有体现:大钟底下存放食物;吴六奇报答查伊璜的细节;最后“明史案”的搭救……这里除了吴六奇不是丐帮弟子外,出入都很小,但毕竟他也曾沦为乞丐。不用历数,明眼人一看即知,《鹿鼎记》中的记载完全可以看作《大力将军》的白话文版。我能说康熙年间的蒲松龄借鉴了百多年后的《鹿鼎记》吗?

记得有人说金庸《倚天屠龙记》中的金毛狮王谢逊,受了杰克-伦敦《海狼》的影响,《海狼》我没看过,所以这句话就放过了。但是这次看《大力将军》给我的震撼实在不小。我能说金庸抄袭蒲松龄吗?是否我这种震撼恰恰反映了我没文化的少见多怪?

《海狼》和《聊斋志异》同是名著,不可能没有人看不出其中的相似之处吧,他在“借鉴”的时候就没有一点担心吗?那么我是否可以为金庸先生辩解,因为他丰富的阅读经验,所以很多材料信手捏来,将各种材料自然的融入到自己的小说中?

一直在为两者的雷同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并非有多喜欢金庸先生,要维护他,只是很想弄清楚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或者与金庸无关,也许我的少见多怪,正是因为自己太没文化了,见到什么总难免惊讶吧;当然也可以自怨自艾的说什么,没文化就是容易被人蒙蔽呀,当初佩服什么非凡的想象力,不正暴露了我的无知嘛。

试想如果我看《鹿鼎记》在《大力将军》之后,又会有什么想法呢?

---------- ----------
2008年1月19日,補記:
事實上,看過很多明清小說后,你發現,金庸確實喜歡借鑒,而且是大量地借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