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回阿草的一封信,先引信的內容,其后為我的回答。
在2008-04-23,"** 李" 写道:
有人跟我说李碧华和师太到异曲同工,先是惊愕万状,继而瞠目结舌,那什么......怎么得出的结论?然李碧华杂文风气似是直逼师太,倒也相形见绌,冷僻学得怪相,小说倒是有些恶形恶状起来,是个嗜风头的主儿。虽然,我认为师太亦是哗众取宠,倒也道行深些,不知所云也要逼你咂摸出味道来方可作罢。李的名言警句说还鲜明,放到杂文里似是逻辑不明,好似故意为了说警句安排杂文作陪,亦是东施效颦状了。
小说呢,师太的城市心理小说是以让读者有些代入感的(除了喜宝,师太曾讲过并不喜欢喜宝,到底是真实心性鲜亮动人的初心所致),起码心态上没有太大的似是而非,居然有些励志,刻薄嘲讽还警醒励志相得益彰。自是不辜负师太之“师”字——传道、授业、解惑。
而李呢?我不是瞧不起志怪,而是旧瓶装新酒就有些乏善可陈,辞藻再妖异,竟然也是空穴来风,刁钻古怪。闲人闲的七七八八倒也还寻了感官刺激而已。说起来港式的纯娱乐的性质大些罢了。也不是一竿子打翻一摞书,像她的《诱僧》倒是新意盎然可圈可点,看过陈冲演的电影,才找书,文字虽不若师太洗练起劲倒也较之自身有所突破。
我的回答:
试解之:
1. 所谓"异曲同工"?就小说言,感觉还是有些道理的
李碧华文风诡异迷離,以改写、翻新旧事见长,或传说或典故或传奇,仿佛跑到了故纸堆,但其中卻有著強烈的現代女性意識。如青蛇、誘僧等可見一斑,這些形象其實是穿著古裝的現代人,他們好像跑到了古代社會,以現代人的視角去觀察、分析那個時代的眾生貌,當然核心的愛情是跑不掉的。
師太行文同李碧華絕然不同,其人更精于現代都會女性心理及其社會關系的精到描摹。
所以“異曲同工”的是現代社會女性的獨立精神。
2. “然李碧华杂文风气似是直逼师太,倒也相形见绌,冷僻学得怪相”
頗不以為然。
以雜文論,李碧華反沒師太那么地冷僻乖戾,她倒是更多了一些悲天憫人,她可以很精確地點出世情世貌,甚至是不堪和丑惡,但最后卻都歸于同情。嗯……開個玩笑,李碧華很像個真正的釋迦信徒。
對眾生,師太頂到天了,也就是可憐他們而已,請注意“可憐”與“同情”的分別; 亦舒肯定是個無神論者,她不會皈依任何宗教,你甚至可以說,她信仰的只是她自己。
3. 關于名言警句的問題:
就李碧華言,我沒發現什么名言警句;
就亦舒言,那些著名的段落都是熱心讀者的收集,與師太何干?我看她在寫下那些文字時,絕不會想到要流芳百世。對于一個優秀且成熟的作家而言,生活的閱歷到了,自然會宣之于筆端。在她的小說中,我看不到刻意造作的所謂“名言警句”,更看不出她想“逼 ”誰去“咋摸出什么味道”。結合情節看,那些句子再正常不過了。
4. 還有“東施效顰”:
只能說你低估了李碧華,我始終認為這個人性格平衡,且內心相當之強大。她不會也不屑去模仿任何人。
5. “我不是瞧不起志怪,而是旧瓶装新酒就有些乏善可陈,辞藻再妖异,竟然也是空穴来风,刁钻古怪”
親愛的,你受什么刺激了?這個段落矛盾重重,既然是“舊瓶裝新酒”,又怎么能說是“空穴來風”?
再說,李碧華的這種寫作風格,其實早有珠玉,近者如王小波,遠者如艾納居士之《豆棚閑話》……優秀作品可謂無數,娛樂性質者有之,托以言志者有之,皆頗有可觀…
阿草,你今天氣不大順暢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