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2008-07-14 黃金冒險號
TSL及其他
甚麼叫做形象包裝、政治化妝?市場上一個成功的例子,應該是謝瑞麟珠寶行。
不知從何時開始,大招牌上有了一個新的名字,叫做TSL,是謝瑞麟三個字粵語英文拼音的簡稱。
把謝瑞麟這個名字,悄悄轉為TSL,是很聰明的市場策略。歐洲的精品名牌,風行全球,早已經用字母簡稱代替名字,如YSL,聖羅蘭,就是Yves Saint Laurent的簡稱。香港有一個TSL,就像人家法國的YSL一樣,三個英法文字母,就是貴價的品牌,令香港人面目有光,產生了躋身國際的幻覺,謝氏珠寶行功德無量。
因為凡國際級的大人物,一提他名字的字母簡稱,全世界都知道,像JFK,甘迺廸總統,已經像YSL一樣,成為一則神話。JFK光環所及,連後來繼承總統大位、沒有甚麼魅力形象的詹森,也以一組LBJ的英文字母流傳於世。
西洋流行曲的內行人,都不叫Olivia Newton-John ,更不會老土地用廣東話叫甚麼奧莉花紐頓約翰──這樣會被人誤以為是畢業自一九八二年中山大學工農兵學員而後移民來香港的文化界前輩──而是乾脆利落直呼ONJ,「上次ONJ來香港,我也有聽她的演唱會。」ONJ變成受過英美教育的上流人士的品味密碼,馬上顯得比同一時期聽甚麼哥哥、阿妹等本地流行曲的聽眾,多了兩分新法英文書院的地位增值。
正如看報紙,如果說「我睇開SCMP」,無論如何比「我老豆幾十年都睇開《成報》」,更加有一份中環文華酒店歷山大廈一帶的氛圍,加一杯意大利Espresso咖啡升騰的一籠白氣,在對話之中,令對方在心目中大大加分。香港人在跨國機構工作,有些為了維持民族尊嚴,雖英語流利,卻從來沒有取英文名字,也喜歡洋上司用英文簡稱來叫喚,洋人叫着叫着,也成為神話,像KK、TL之類,在中環一帶,都知道是頂級的打工皇帝。
名字是PK,則稍為敏感一些,FO更加是禁忌,像英文F×ck Off,如果名字原本叫做福安,不要再堅持了,還是取一個英文名字比較方便。
最近有一位上海來的朋友問我,在哪張報紙寫Column,我不說《蘋果日報》,改稱AD,上海人以崇洋出名,他的眼睛即刻發出一層艷羨的光澤:「儂是講Apple Daily哇?」儘管他的英語發音有異,唸成了「阿婆爹來」。
---------- ----------
關于TSL(謝瑞麟),貌似父子因做假帳被收監了~~~可能國際品牌TSL,要破產啦~~~
哎呀,儂好損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