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0日 星期五

陆川《南京,南京》观后 - 和菜頭

本周二(4月7日》去看了陆川的新作《南京!南京》,这距离我上次和他聊这部片子已经过去了两年零三个月的时间。一直觉得拍电影是很便当的事情,三、四个月就可以杀青。但是这部片子花了那么长时间,实在是出乎预料。不过,考虑到中日关系升温的大背景,也并非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拍片之前,媒体就一直在报道负面新闻,说是筹措不到足够的钱。之后又有外景地冲突的报道,现在则硬生生把这部片子和《拉贝日记》硬拽在一起,说是要比较一下哪一部“更伟大”。

没有什么伟大不伟大,也不存在什么比较,1938年的南京是不可以拿来做比较的。1938年的南京是中国人的首都,南京的沦陷是整个国家的沦陷。没有什么更伟大的沦陷,也不存在什么更好的沦陷。当我们说《辛德勒的名单》很伟大的时候,那不过是因为我们是旁观者,纳粹屠杀犹太人和我们无关,所以我们可以在这部电影前面用上形容词。当一个中国人看过《南京!南京》之后,就像是我现在这样,可以体会到一个犹太人看到《辛德勒的名单》时是怎样的心情。《辛德勒的名单》对于犹太人来说,和伟大不伟大没有关系,而会是毛骨悚然,会是痛苦莫名,会是想找另外一个犹太人抱住痛哭一场。因为对于同胞而言,他是看不到银幕的,也感觉不到电影的存在,他只会是感觉到异样的痛苦,和面对历史时的有心无力。

南京1938这个题材对于任何导演而言大概都会非常棘手。如果对侵略者的暴行详加描述,会使得影片有一种对于杀戮和强暴病态的快感,而且还会把敌人脸谱化成为一群单薄的禽兽,把杀戮同类归结为简单的兽性。这样的一部影片,会让人觉得是在看一部A片,杀戮和强暴的镜头过多,过程冗长,成为一种无节制的渲染,从而侮辱了那些无辜的亡灵。同时,兽性解释不了日本当时举国上下的狂欢,解释不了何以大和民族会整体性地陷入狂热之中。把战争带来的暴力归结为一时的兽性,那么对人性的观察和认知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无法促成除了中国人之外的任何种族对南京大屠杀进行反思。

如果回避这些历史事实,又意味着逃避甚至是美化。南京大屠杀是确凿无疑的历史事实,数十万中国平民、战俘被日本军队在中国人的首都杀戮。如果在一部反映1938年南京的电影里没有得到多少体现,这会是难以想象的事情。1938年的南京没有和平鸽,没有《日内瓦公约》,有的只是血和火。神州陆沉,兵火连天,人间倾覆,地狱变相。需要一种诚实,把南京的沦陷用镜头表现出来,这同样是导演的责任。

陆川使用黑白两色的影像避免了对血腥的渲染,没有让日军在镜头前展示他们无穷无尽的杀人创意,也没有让妇女的尖叫声通过IMAX音响系统震得人几欲发狂。黑白两色自始至终保持了影片凝重而沉郁的风格,给人深刻印象的是南京城里的残垣断壁,只有当镜头一转之间,能看到被绑缚在电线杆上杀死的中国人,以及悬挂着的人头。影片的前半部分是中国军人眼中的南京沦陷,政府军撤离了首都,但是散兵们并没有放弃抵抗。南京大屠杀的最大悲剧在于一个合法政府没有保全它的人民,因而使得军人们最后的抵抗显得意义非凡。中国人在1938年的南京并不是如同羔羊一样引颈待戮,南京城里有过枪声。《南京!南京》里的枪声,还给中国人一个公道,国人不应该忘却那些最后的抵抗战士。

影片的后半部分采用了日军士官的视角,从一个侵略者的角度记叙了南京城里发生的一切。攻占上国都城的狂喜,陷入中国人汪洋大海的恐惧,以及杀戮发生后人性的扭曲和人性之恶的释放。当这位名叫角川的士官经历过这一切,听到同伴狂呼“我想回日本去”,看到面前的累累尸骨和暴行,他最终超出了正常人神经所能承载的极限。战争的乖谬之处,通过施暴者自身得以体现。这就避免了影片停留在持续控诉的阶段,而是让人悚然而惊。如果日本人都是面目一致的“日本鬼子”,那么对战争和屠杀的反思也就无从谈起。有一个具体的鬼子兵,一个叫做角川的侵华日军士兵,一个也会对屠杀产生正常生理反应的人而非禽兽,那么或许可以论证战争乖谬人性之处。

《南京!南京》中充满了死亡,但是,每一种死亡都讲述了一种人生,一种中国人。

劉燁之死

刘烨在影片中扮演一位国军士兵,和一群散兵游勇以及南京市警察组成的临时队伍发动巷战。在十五分钟的战争场面中,刘烨沉稳坚毅,弹无虚发,隐然成为士兵们的灵魂人物。然而,他最终却被一个小细节所击溃:当角川拉响手持式警报器的时候,由近到远,日本军纷纷拉响警报驰援。警报声慢慢响彻全城,此起彼伏,刘烨因此知道南京已经完全沦陷,于是失去了抵抗的信心。刘烨之死本来有三个结局,一个是他突破了封锁线出逃成功,另一个是他被俘斩首。最后一个是我所看到的版本,他果敢地接受了死亡,带着一名军人的骄傲。我不知道最终放出的会是哪一个版本,如果最终版是刘烨被斩首的话,可能中国观众会因此而恨死了他。因为,一个英雄不可以跪着被砍下头颅。

高圆圆之死

高圆圆扮演难民营的看护者,再没有什么女演员比她更合适的了。在她身上,总让人感觉到一种怜爱之情,因为她看上去总是像在下一秒钟就会粉碎。这样一个女孩子挺身而出,试图保护自己的同胞,当她站在高处,阳光洒落在她的脸上,唯一能形容她的字眼就是:高贵。尽管她浑身颤抖,尽管她满心痛苦,但是却能始终让人感受到她的那种破碎之美。1938年的南京是一幅地狱变相图,而高圆圆站在那里,就像是天使,光焰流溢,洁白无瑕。我从一开始就担忧她的结局,感谢陆川,让她有一个女神一般的终结。

范伟之死

范伟不上春晚绝对是明智的。他不是一个小品演员,而是一位真正的演员。真正的演员应该在真正的电影里演出,正如范伟在《南京!南京!》里扮演的那位卑微的小职员。范伟没有作战能力,也没有挺身而出保护难民。他所有的想法只是保全自己的妻女,和他那个小家,因为所有人都仰仗着他,但是他在乱世里却根本做不到。逃离南京对他并不难,因为他是纳粹大使拉贝的秘书。但是,最后他却死在了南京。整部电影中,他猥琐、卑劣,有奶就是娘。但是,当他被拉去枪决的时候,范伟以极为精湛的演技表现了这个小人物的光辉---带着怪异的微笑,范伟心满意足又略带挑衅地对日本指挥官耳语一般低喃:我太太又怀孕了。。。。。。

影片的结尾很美,没有悲伤,只有满地野花和阳光,长江在整齐的树林后面流淌,幸存者走向不知何处的大后方。掌声响起,灯光大亮,陆川站在门口送别观众。就在这个时候,一个男子双手掩面,哭泣到快要晕厥,被人扶着走出影院。他是扮演角川的日本演员,很年轻,二十多岁,这大概是他第一次看完全片,目睹1938年的南京发生过什么。

后记:

许多80后的小朋友表示说,他们不要看这样压抑的影片。我承认他们说得有道理,不过历史就在那里,希望他们不会有一天像角川那样,突然见到甜美现实生活中没有的景象,被一下子全然击溃。你不去寻求历史,但是历史迟早会来找寻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