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11日 星期二

§1德行第一(21-30)

二十一
  王戎父渾,有令名,官至涼州刺史。渾薨,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虞預曰:“戎由是顯名。”)
“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戎悉不受”,現今國人既當不了義故也做不了王戎,而王渾更加絕種。時代在前進,中國人卻今不如昔愈發退化,整個社會道德淪喪~~~當傳統道德規范、行為準則被顛覆得所剩無幾,那麼靠什麼約束人的劣根性、獸性?是法律或宗教嗎?當這一切都不起作用或作用微弱時,靠的是什麼潛規則嗎?還是說新的秩序就在這一片混亂中孕育而生。
  注釋:
  義謂義從,故為故吏。
  後漢書班超傳:以幹(徐幹)為假司馬,將弛刑及義從千人就超。
  通鑑四六漢紀注:義從,自奮願從行者。
  晉州郡得自募部曲,亦曰義從。

二十二
  劉道真嘗為徒,扶風王駿以五百疋布贖之,既而用為從事中朗。當時以為美事。
五百疋布就可以贖一個活人~~~這個價碼有意思。
  注釋:
  1. 晉百官名曰:劉寶字道真,高平人。
  2. 徒,罪役作者。
  3. 虞預晉書曰:駿字子臧,宣帝第十七子,好學至孝。(nani案: 司馬懿:字仲達,晉宣帝——司馬炎稱帝後,追封。)
  4. 晉諸公贊曰:駿八歲為散騎常侍,侍魏齊王講。晉受禪,封扶風王,鎮關中,為政最美。薨,贈武王。西土思之,但見其碑贊者,皆拜之而泣,其遺愛如此。

二十三
  王平子、胡毋彥國諸人,皆以任放為達,或有裸體者。樂廣笑曰:“名教中自有樂地,何為乃爾也?”
  注釋:
  1. 晉諸公贊曰:王澄字平子,有達識,荊州刺史。
  永嘉流人名曰:胡毋輔之字彥國,泰山奉高人,湘州刺史。
  2. 王隱晉書曰:魏末,阮籍嗜酒荒放,露頭散髮,裸袒箕踞。其後貴游子弟阮瞻、王澄、謝鯤、胡毋輔之之徒,皆祖述於籍,謂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幘,脫衣服,露醜惡,同禽獸。甚者名之為通,次者名之為達也。

二十四
  郗公值永嘉喪亂,在鄉里,甚窮餒。鄉人以公名德,傳共飴之。公常攜兄子邁及外生周翼二小兒往食,鄉人曰:“各自饑困,以君之賢,欲共濟君耳,恐不能兼有所存。”公於是獨往食,輒含飯著兩頰邊,還,吐與二兒。後並得存,同過江。
  郗公亡,翼為剡縣,解職歸,席苫於公靈牀頭,心喪終三年。
我的天!郗公太不容易了~~~他也怪聰明的~~~
此處可見,永嘉喪亂的影響,連二小兒口糧——也就是郗公兩腮的份量,都供應不起。
  注釋:
  1. 郗鑒別傳曰:鑒字道徽,高平金鄉人,漢御史大夫郗慮後也。少有體正,躭思經籍,以儒雅著名。永嘉末,天下大亂,饑饉相望。冠帶以下,皆割己之資供鑒。元皇徽為領軍、遷司空、太尉。
  2. 中興書曰:鑒兄子邁,有幹世才略,累遷少府、中護軍。
  3. 周氏譜曰:翼字子卿,陳郡人。祖奕,上谷太守。父優,車騎咨議。歷剡令、青州刺史、少府卿,六十四而卒。
  4. 傳共飴之:此飴字讀食,去聲,養也,以食食人;傳:輪流也。

二十五
  顧榮在洛陽,嘗應人請,覺行炙人欲炙之色,因輟己施焉,同坐嗤之。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後遭亂渡江,每經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己,問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在等級分明的古代,能有如此舉動,無尊卑之見,設身處地為侍者著想,確實異於常人,感慨
  注釋:
  1. 文士傳曰:榮字彥先,吳郡人。其先越王勾踐之支庶,封於顧邑,子孫遂氏焉。世為吳著姓。大父雍,吳丞相。父穆,宜郡太守。榮少郎俊機警,風穎標徹。歷廷尉正。曾在省與同僚共飲,見行炙者有異於常僕,乃割炙以噉之。後趙王倫篡位,其子為中領軍,逼用榮為長史。及倫誅,榮亦被執,凡受戮等輩十有餘人。或有救榮者,問其故,曰:“某省中受炙臣也。”榮乃悟而嘆曰:“一餐之惠,恩今不忘。更讓人豈虛言哉!”

二十六
  祖光祿少孤貧,性至孝,常自為母炊爨作食。王平北聞其佳名,以兩婢餉之,因取為中郎。有人戲之者曰:“奴價倍婢”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輕於五羖之皮邪!”
何必呢?“有人”嘴巴真刻薄。
  注釋:
  1. 王隱晉書曰:祖納字士言,范陽遒人。九世孝廉。納諸母三兄,最治行操,能青言。歷太子中庶子、廷尉卿。避地江南,溫嶠薦為光祿大夫。
  2. 王乂別傳曰:乂字叔元,瑯琊臨沂人。時蜀新平,二將作亂(鄧艾、鐘會)文帝西之長安,乃徵為相國司馬,遷大尚書,出督幽州諸軍事,平北將軍。
  3. 楚國先賢傳曰:百里奚字井伯,楚國人。少仕虞為大夫。晉欲假道虞以伐虢,諫而不聽,奚乃去之;
  說苑曰:秦穆公使賈人載鹽於虢,諸賈人買百里奚以五羊皮。穆公觀鹽,怪其牛肥,問其故,對曰“飲食以時,使之不暴,是以肥也。”公令有司沐浴衣冠之,公孫支讓其卿位,號曰“五羖大夫”。

二十七
  周鎮罷臨川郡還都,未及上,住泊青溪渚,王丞相往看之。時夏月,暴雨卒至,舫至狹小,而又大漏,殆無復坐處。王曰:“胡威之清,何以過此!”卽啓用為吳興郡。
看來清廉之人,在當時是很少的。
  注釋:
  1. 永嘉流人名曰:(周)鎮字康時,陳留尉氏人也。祖父和,故安令。父震,司空長史。
  中興書曰:鎮清約寡欲,所在有異績。
  2. 丞相別傳曰:王導字茂弘,瑯琊人。祖覽,以德行稱。父裁,侍御史。導少知名,家世貧約,恬暢樂道,未嘗以風塵經懷也。
  3. 晉陽秋曰:胡威字伯虎,淮南人。父質,以忠清顯。質為荊州,威自京師往省之。及告歸,質賜威絹一匹。威跪曰:“大人清高,於何得此?”質曰:“是吾奉祿之餘,故以為汝糧耳!”威受而去。每至客舍,自放驢,取樵爨炊。食畢,復隨旅進道。質帳下都督陰齎糧,要之,因與爲伴,每事相助經營之,又進少飯,威疑之,密誘問之,乃知都督也,謝而遣之。後以白質,質杖都督一百,除其吏名。父子清慎如此。及威為徐州,世祖賜見,與論邊事及平生,帝歎其父清,因謂威曰:“卿清孰與父?”
  對曰:“臣清不如也。”
  帝曰:“何以爲勝汝邪?”
  對曰:“臣父清畏人知,臣清畏人不知,是以不如遠矣。”
這才是真正的清慎。

二十八
  鄧攸始避難,於道中棄己子,全弟子。既過江,取一妾,甚寵愛。歷年後,訊其所由,妾具說是北人遭亂,憶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業,言行無玷,聞之哀恨終身,遂不復畜妾。
這段未免太怪了。說白了,就是鄧攸遭永嘉亂渡江避難途中,留下弟弟孩子,扔了自己的孩子;後於南方蓄一妾。過了幾年,才知道妾乃北人因亂至南,從其父母名字看,妾應該是“攸之甥”。
這個“攸之甥”怎麼理解?開始我以為是他外甥女——也就是姐妹的女兒。可從後面攸的“哀恨終身”看,如果真是外甥女,犯不著這麼大反應;同時,對照前文“棄己子”,前後邏輯關係顯示,這個“攸之甥”應該是鄧攸“子”的孩子:不是孫女就是外孫女。
爺爺×孫女,這倫亂的~~~這個世界未免也太小了~~~再想想鄧攸納這位如夫人時,那得多大歲數了?一樹梨花壓海棠,外加祖孫亂倫,我無話可說……
看古書一定要小心,雷區很多,有些常見字尤其要耐心推敲。
  注釋:
  晉陽秋曰:攸字伯道,平陽襄陵人。七歲喪父母及祖父母,持重九年。性清慎平簡。
  鄧粲晉紀曰:永嘉中,攸為石勒所獲,召見,立幕下與語,說之,坐而飯焉。攸車所止,與胡人鄰轂。胡人失火燒車營,勒吏案問胡,胡誣攸,攸度不可與爭,乃曰:“向為老姥作粥,失火延逸,罪應萬死。”勒知,遣之。所誣胡厚德攸,遺其驢馬護送,令得逸。。
  王隱晉書曰:攸以路遠斫壞車,以牛馬負妻子以叛,賊又掠其牛馬,攸語妻曰:“吾弟早亡,唯有遺民;今當步走,儋兩兒盡死,不如棄己兒,抱遺民。吾後猶當有兒。”婦從之。
  中興書曰:攸棄兒於草中,兒啼呼追之,至莫復及。攸明日繫兒於樹而去,遂渡江。至尚書左僕射,卒。弟子綏,服攸齊衰三年。

二十九
  王長豫為人謹順,事親盡色養之孝。丞相見長豫則喜,見敬豫則嗔。長豫與丞相語,恒以縝密為端。丞相還臺,及行,未嘗不送至車後。恒與曹夫人併當箱篋。長豫亡後,丞相還臺,登車後,哭至臺門;曹夫人作簏,封而不忍開。
  注釋:
  1. 中興書曰:王悅字長豫,丞相導長子也。仕至中書侍郎;
  2. 文字志曰:王恬字敬豫,導次子也。少卓犖不羈,疾學尚武,不為導所重。至中軍將軍。多才藝,善隸書,與濟陽江虨以善弈聞;
  3. 臺:晉宋間謂朝廷禁省為臺;

三十
  桓常侍聞人道深公者,輒曰:“此公既有宿命,加先達知稱,又與先人至交,不宜說之。”
不議人短長,桓常侍君子也。至今,有如此修養的人類,仍嫌太少。
  注釋:
  1. 桓彝別傳曰:彝字茂倫,譙國龍亢人,漢五更桓榮十世孫也。父穎,有高名。彝少孤,識鑒明朗。避亂渡江。累遷散騎常侍。
  2. 僧法深,不知其俗姓,蓋衣冠之胤也。道徵高扇,譽播山東。為中州劉公弟子。值永嘉亂,投迹揚土,居止京邑。內持法綱,外允具膽,弘道之法師也。以業慈清凈,而不耐風塵,考室剡縣東二百里山卯山中。同遊十餘人,高棲浩然。支道林宗其風範,與高麗道人書,稱其德行。年七十有九,終於山中也
  案慧皎高僧傳:竺道潛字法深,姓王,瑯琊人,晉丞相武昌郡公敦之弟也。年十八出價,事中州劉元真為師。
  3. 道人:十駕齋養新錄:六朝以道人為沙門之稱,不通於羽士。
   南齊書顧歡傳:道士與道人戰儒墨,道人與道士辯是非。
   南史陶貞白傳:道人道士,並在門中,道人左,道士右。
  是道人與道士較然有別矣。南史宋宗室傳前稱慧琳道人,後稱沙門慧琳,是道人即沙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