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參加的活動,圖片除最後一張,其他均轉自→2010北京张爱玲诞辰九十周年纪念研讨会
馬家輝主持
本來活動有兩位主持,梁文道、馬家輝。梁文道沒趕過來,由陳子善先生代替。馬家輝非常貧,電視上都沒這麼貧(同梁文道的描述差別很大),當然現場氣氛搞得很不錯。
大力說過,看馬家輝照片有點黃耀明的感覺,他們拍照姿態類似。現場呢,就注意到馬很喜歡自己的圍巾,常常拆開後再編個花樣圍上~~~好吧,我其實不怎麼注意馬,也愣是跟他學會一種圍圍巾方法~~~可見他擺弄圍巾有多頻繁
第一場:張愛玲的文學視野
由左至右依次為:馬家輝、陳子善、蘇韋貞、止庵
主講陳子善,上來就是一段徐訏和張愛玲的對掐,挺有意思,呵呵,更喜歡徐訏,其實我根本不是張愛~~~因為新作問世,關於視野,就提到了張的農村經歷(《私語錄》?),過去《秧歌》被那誰認為是張沒生活經驗的想像就站不住腳了。後面感覺有點牽強、過度拔高,也沒必要。
蘇韋貞,就記得挺溫柔,其他忘了。
止庵,可以說這次就奔著他去了。知道止庵是因為周作人全集,無論裝幀、內容相當精良,有知堂的氣息。後來看他Blog上寫要出知堂傳記,期待!他講的很不錯,聽完講座更喜歡他了。
第二場:張愛玲的雙語創作
由左至右依次為:陳子善、宋以朗、楊連芬
主講宋以朗,中文口語不太流暢,卻講得仔細。這位老先生非常細心,將張愛玲有代表性的一段話(中、英),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述一一抽出進行對比,能看出張的變化,很有趣;
因為是雙語創作,宋還摘錄了很多人對張英文文本的評論,其中就有前一陣《蘋果日報》劉紹明的批評和邁克對此之反駁。而宋認為讀張英文沒太大問題,ok,這很好理解,因宋有良好中英文背景,但問題是普通美國人顯然不具備此能力。而他把張在美的出版不利歸結到當年美國出版界的意識形態問題,私以為有些偏頗。
比較遺憾的是沒人問張和他父母的罅隙,哎……雖然我比較八卦,奈何臉小,沒好意思問
這場如果能請到劉紹明和邁克對談,才有意思呢,哈哈。
講臺上,就是脫了衣服的宋以朗,深度八卦一個,這位老先生99%是……
同志呀
第三場:張愛玲與視覺藝術
由左至右依次為:止庵、郝誉翔、符娘娘立中
主講止庵,非常不幸,我睡過去了,嚶嚶嚶……因為人家之前沒睡好嘛,本來最期待的就是止庵
郝譽翔,很敏感。我發現女性張愛都挺敏感的~~~比如郝就將張的小說同聲音、繪畫(如印象派)聯繫到一起,觀點蠻新穎且言之成理,之前都沒聽說過此類觀點;
符娘娘立中,講張在影視界的發展情況。很不幸,親眼目睹此君臺下口惡心行為,完全沒好感,再聽他在臺上道小貌岸小然地講,總之就覺得他是個很1+1很自我愛慕的死月半子基亻老。
第四場:張愛玲的晚期風格
由左至右依次為:陳子善、陳建華、吳福輝、格非
主講陳建華,立論角度很高(高屋建瓴~~~),從那位哲學家(名字忘了)對作家晚期創作基本規律的分析,來觀照張,同時聯繫之前宋以朗的講解,不錯。
吳福輝,他主談張農村經歷在小說中的反饋。陳子善最後總結吳的發言:“能看出他非常熱愛上海”^^(插花一句:陳子善臨場總結、概括、分析能力非常強,且幽默風趣,很可愛的老先生)
格非:聯繫到了古典音樂。如貝多芬前後期變化,用以做張的對照;其次,是《小團圓》中現代文學的筆法。
總結:臺上人張愛占絕大部份,捧、維護的成份多,反面觀點極少,好吧,從主辦方看,當然還是爲了替書做宣傳,可以理解。
最後,請三個人簽字,簽在了《唐璜》上我還是包裏有什麽書,就用什麽書簽(散場時,看見李敖兒子。)
1011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