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主題前想問問,為什麼在兲朝罵人,常常上來就是『屄』字當頭?如『裝屄』『吹牛屄=吹水唔抹嘴』
為何不能是『裝屌』『吹牛屌』?
再想下,跟『屄』聯繫在一起的幾乎都是貶義詞,而讚人個『屌』,那可是大大的好意!
反之,若讚美時說『你好屄呀!』,就等著對方怎麼收拾你吧。
中華悠悠文明就體現在漢字上了,他們象形到一目了然,因為『屌』是個『吊』起來的東西可以『肏』像『穴』一樣的『屄』,就像『凹凸』能契合在一起。你看無論陸港,表現在『我肏你媽=我屌你老母』,才那麼有攻擊性,令被罵者有被侵犯感;換成『我屄你老母』,還以為是一對兒lesbian磨鏡子呢~~~聽來氣勢全無。
這麼罵可達至兩種效果:
01.令被罵者在口頭上成為罵人者的兒子|女兒,因為你母親被我侵犯;
02.令被罵者母親在口頭上受到傷害。
可有氣勢又怎樣,這些文字裏隱藏某種看不見的邏輯、傳統,你想不到但他卻潛移默化控制著你的思維模式數千年。說白了,即男權統治在文字上的反應。從文字上看男人施,女人受;男性處於主動地位,而女性則為被動。引申到罵人上,男人『屌』是金貴的,一般用於讚美;女人『屄』是低賤的,常用於侮辱人。
當然,現在風氣開始變化,出現諸如『戳菊花』之類,哈哈,男人也可以用來被『肏』一下『屌』一下『幹』一下!不過別急著高興先,從語言上看,處在主動地位者仍然是男人。
一般真正在網上罵人,很少人會直白寫出『肏』『屄』這兩個本字,通常會替換成如下句式:『我操\艹\草\你媽逼』。我猜他們這麼寫有兩種可能,
01.確實不知道、不認識本字;
02.原文字太象形,表意直白,寫出來怪不好意思的,所以用別字替換。類似帝都罵人『你大爺的』,其實是為『我肏你大爺的』隱掉『我肏』二字,顯得不那麼難聽。
不過你既然都開臟口了,還管什麼姿態~~~
講件好玩的事,有次我制止個小男青年插隊,他爭執半天誣賴我無果後,上來就是句『我肏!』。當時好較真兒的我立刻反駁:『什麼?有本事你肏一個試試!媽,你快打110報警,有個流氓準備強姦我!』
哈哈,我何嘗不知道『我肏』是語氣詞,表示感嘆。不過姐就喜歡借題發揮,誰叫你不守規矩+沒口德~~~除非是強姦犯,姐借他一萬個膽子,那種小屁孩兒也不敢動真格兒。說白了就是個喜歡打嘴泡的軟蛋。
所以,我根本看不起對個人採用如上臟口者,這本質上只是一逞口舌之快毫無殺傷力,什麼時候等你能言行合一時,我才承認你言必行行必果,不過彼時你就等著吃牢飯,爆菊花吧——監獄的大門為你敞開著,飢渴的囚徒們幻想著你的菊花朵朵開^^
(注意:對政府、團體開罵不在此列,我尤其喜歡看人這麼罵兲朝政府。想想還是把腦殘個體也加上好了)
寫完如上文字,感覺自己應該嫁不出去了,nani才不要自己未來親親老公看到這些東西呢!
好了,下面開始轉入正題《所謂裝屄二三事》。
我在兲朝網站常會為人揪出來數落的,有這麼幾件事。
事件一:
由於我非常喜歡正體字,現在也開始用於手寫,在網絡上發言時常選該字體,便於加深記憶+美觀。結果有不少人會蹦出來代表月亮懲罰我,尤其他們在其他議題上辯不過時,就會立刻轉移話題:
“在大陸網站就該用簡體字!你台灣來的嗎?滾回去用你的繁體字吧!”
基本上,我的回答就是如下模板:
也不知道哪竄出來這種數典忘祖的玩意兒!不覺得丟老祖宗的臉嗎?我在中國的網站上連漢字、中國字都不能用了?這是哪家的規矩?
繁體字難道是彎彎發明的?他們也配。
看到你這句話香港人哭了,海外華人哭了,練書法的人哭了……
看來商務印書館、中華書局出那麼多繁體字的書,編輯都是賣國賊了?誰叫他們現在還用繁體字?
再看看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是不是也該推倒重建?上面可都是繁體字。
也不見你伸張正義去北京的商務印書館門前抗議,毀掉紀念碑。就見你跑網上打嘴泡欺負女人,你真是好本事!
(注:“彎彎”“台巴子”乃對台灣人的蔑稱,直接寫這些詞能立刻排除別人對我是台灣人的懷疑;反正我基本不待見絕大多數呆灣人,順帶手諷刺他們一下也很開心)
基本此話一出可以做到絕殺哦,能令對方立刻閉嘴。
事件二:
常看我Blog的人知道我喜歡在文字中夾帶英文,這種習慣在網上留言也常常出現。結果在兲朝網站仍然有很多人蹦出來代表太陽懲罰我,尤其當其在辯論上處於劣勢時,比如有一次我就遇上個:
“不知道LZ为什么要写巴赫做bach,直接说巴赫不可以么。”
其實若對方態度好,也不能算故意找茬兒,有時我還很理解他們。畢竟我們知道的大牛人如張愛玲等是絕不會在文章中夾雜英文,如師太亦舒寧用“愛可斯光”,也不用簡單易懂的“X光”;另外,確實有些人在中文中夾帶那些大家都認識、中文也有很好對應的簡單英文,就真有點裝了。
坦白講,這麼寫並不是我英文有多好,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要知道,沒喜歡老Bach前,我多年一直當『巴赫』與『巴哈』是兩個人,顯然被不同地區不同譯名給騙了。我深知同一外國作品、人物,卻有很多不同譯法的弊端;
再舉一例,有次看人寫電影評論談及『高達』,我當即傻眼,日本機械動漫什麼時候跟法國電影扯到一起,文章看到結尾才知此『高達』乃彼『戈達爾』,兩人都是同一個Jean Luc Godard;
常看邁克蘋果專欄『克社會』的也該知道,他就不止一次提及『中港台千奇百怪的電影譯名』(見20120307 《不解風情》),如『《 The Help》港譯《寫出友共鳴》台譯《姊妹》內地譯《幫助》,各有各爛沒有一個合格,判港方得勝我真想尖叫「救命」。』(見201202306 《各有各爛》)
我實在不想寫字時,一個名字、一部電影、一本書後,在()中拖一串中港台譯法,直接上原文不是大家都懂嗎?即節省彼此時間,也不致引人誤會,誤導別人出現我遇到的種種問題;另外有些中英文,從內容到感覺確實無法對翻。
一般對態度好反問我為什麼用字母的人,我會直接講個Bach的例子;
若對方態度很差,明裏暗裏表示用字母不用中文是在裝屄,我會看情況噁心他們一下。對上面那個反問為何用Bach的人,萬一碰上我心情不好,會直接反問:“不知道你为什么要写樓主做LZ,直接说樓主不可以么。”
總而言之,那些不分青紅皂白認為你寫正體字、寫個把字母就是裝屄的。基本可立即判定其內心極度自卑,他們永遠也不敢說出口的是,在本質上其內心深處認為字母、正體字,代表一種歐美強勢文明;或者操此類文字者態度過於傲慢,不肯俯就於簡體字。
他們潛意識的這種心態非常值得玩味,事實上他們覺得自己落後+被害妄想狂以為別人看不起他及其所在文化,以致特別自卑,為不丟面子,則要強地以自負形式表現,以顯得自己姿態強勢、好看、有理。
另外,此情況多見於網絡辯論他們處下風時,他們想當然以為這是你的把柄,不僅可以轉移話題,也能引愛國憤憤趕來攻擊你,以便藉此挽回頹勢。
看,他們多虛弱多陰暗。
2012年3月13日 星期二
2012年3月10日 星期六
閒話家常
01
有時看人寫文章說倆人怎麼怎麼好時上來就是“相濡以沫”,還一副好溫情的感覺,我就忍不住顫抖~~~天神呀,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後半句“不如相忘於江湖”。是呀,煞風景是真的,可到底是實話對不對?
這就特像過去流行講“以德報怨”,來要求別人不要去記恨。不久有讀過《論語》的人出來反駁,人家孔老夫子原話可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抱怨”看看,這才符合人類的正常邏輯。
話說回來,我為什麼特別厭惡聽到“相濡以沫”四字?實在是總會聯想到後半句,這真是太讓人傷心的一段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不得不分別,縱使決絕卻有著難以言表的不捨,畢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悲情如此,前四字若用在談情說愛的語境中,總讓我有不好的聯想~~~雖然知道相忘於江湖是常態,也算比較理想的模式,仍忍不住一陣陣戳心戳肺。
反正都來自動物,換鶼鰈情深都比相濡以沫好~~~
02
最近媒體天天都是學雷鋒,號召觀眾時舉的案例是:七十多歲的老人,自己一個人7年修山路幾十階;某某普通人開家政公司,卻義務幫助社區居民,服務孤寡老人等等……
過去我總是會為這些事感動,並深感自己怎麼會如此不雷峰!
可進幾年漸漸悟出個道理。
首先:這些好人好事,無一例外彌補了政府的嚴重失職,可以就如上案例反思下:修路難道不是政府的責任?另外為什麼老人獨自修路如許年,卻沒有政府出面幫助?反而冷血坐視一位本該安享晚年的老人孤獨一修十餘年?他們居然看得下去!令一案例,孤寡老人為什麼需要普通人幫助?因為政府根本不管他們死活呀,我就在帝都過街天橋上看到年紀很大髮絲蒼白的老奶奶賣鞋墊,本來沒需求也買來幫幫她,忍不住說:“在天橋上賣鞋墊真不容易。”老人也只是無奈嘆口氣……在帝都街道上經常看到這樣的老人,身子弓成個蝦米,推輛破童車賣些小東西,還得躲避城管的奪命追殺。請問是誰讓他們這麼大年紀仍不得不出來奔波?如果沒有普通人施以援手,兲朝政府是不會管老人的;
其次,他們在宣傳中強調普通人身份,就是想把本該政府的責任推到屁民身上。他們的邏輯即你要是覺得別人可憐就像那個義務幫忙的人學習呀,你不學習還抱怨,就是不高尚就是自私。明明問題的本質是政府拿著高額稅賦,卻根本不作為,反而大肆浪費貪污。現在卻變成了覺悟不高的屁民的錯。在這種宣傳的輿論氛圍下,無形中就轉移了視線,尤其是矛盾的焦點。
第三,兲朝政府提倡學雷鋒講無私講奉獻時,掩蓋了一個問題,也就是過去人們在工作中的付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那個年代普通人的工作量遠遠超過工資(或者是物質),那麼就難免有人不滿、抱怨。這時適時拋出幾個超負荷工作不計較工資任勞任怨高大全的光輝典型,在毛臘肉統治下信息封閉的年代就很容易堵住悠悠眾生,他們會說你怎麼覺悟那麼差,看看×××,再以“鬥私批修一閃念”等口號輔助。請注意為什麼將“鬥私”放在首位,即便有“一閃念”“私”的想法都不可以?因為這樣一來你就不敢要合理的收入、物質,否則就是自私,要被批鬥到死的;二來便於控制思想,一切無論物質甚至思想都要歸於集體。
最諷刺的是,冠冕堂皇宣傳學雷鋒要無私講奉獻的那些主政者,從來都不學雷鋒,從來都最自私!網上有句話說得好,在提倡學雷鋒時他們刻意忽略了主語,到底該是誰來學雷鋒?
最後,到了今天,連雷鋒也被大家揭露出他的虛假,這是個被謊言包裝製造出來的假象。不要說當今兲朝假貨氾濫,禍患在很早以前已埋下。
有時看人寫文章說倆人怎麼怎麼好時上來就是“相濡以沫”,還一副好溫情的感覺,我就忍不住顫抖~~~天神呀,為什麼很少有人提後半句“不如相忘於江湖”。是呀,煞風景是真的,可到底是實話對不對?
這就特像過去流行講“以德報怨”,來要求別人不要去記恨。不久有讀過《論語》的人出來反駁,人家孔老夫子原話可是“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德報德以直抱怨”看看,這才符合人類的正常邏輯。
話說回來,我為什麼特別厭惡聽到“相濡以沫”四字?實在是總會聯想到後半句,這真是太讓人傷心的一段話,“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不得不分別,縱使決絕卻有著難以言表的不捨,畢竟“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悲情如此,前四字若用在談情說愛的語境中,總讓我有不好的聯想~~~雖然知道相忘於江湖是常態,也算比較理想的模式,仍忍不住一陣陣戳心戳肺。
反正都來自動物,換鶼鰈情深都比相濡以沫好~~~
02
最近媒體天天都是學雷鋒,號召觀眾時舉的案例是:七十多歲的老人,自己一個人7年修山路幾十階;某某普通人開家政公司,卻義務幫助社區居民,服務孤寡老人等等……
過去我總是會為這些事感動,並深感自己怎麼會如此不雷峰!
可進幾年漸漸悟出個道理。
首先:這些好人好事,無一例外彌補了政府的嚴重失職,可以就如上案例反思下:修路難道不是政府的責任?另外為什麼老人獨自修路如許年,卻沒有政府出面幫助?反而冷血坐視一位本該安享晚年的老人孤獨一修十餘年?他們居然看得下去!令一案例,孤寡老人為什麼需要普通人幫助?因為政府根本不管他們死活呀,我就在帝都過街天橋上看到年紀很大髮絲蒼白的老奶奶賣鞋墊,本來沒需求也買來幫幫她,忍不住說:“在天橋上賣鞋墊真不容易。”老人也只是無奈嘆口氣……在帝都街道上經常看到這樣的老人,身子弓成個蝦米,推輛破童車賣些小東西,還得躲避城管的奪命追殺。請問是誰讓他們這麼大年紀仍不得不出來奔波?如果沒有普通人施以援手,兲朝政府是不會管老人的;
其次,他們在宣傳中強調普通人身份,就是想把本該政府的責任推到屁民身上。他們的邏輯即你要是覺得別人可憐就像那個義務幫忙的人學習呀,你不學習還抱怨,就是不高尚就是自私。明明問題的本質是政府拿著高額稅賦,卻根本不作為,反而大肆浪費貪污。現在卻變成了覺悟不高的屁民的錯。在這種宣傳的輿論氛圍下,無形中就轉移了視線,尤其是矛盾的焦點。
第三,兲朝政府提倡學雷鋒講無私講奉獻時,掩蓋了一個問題,也就是過去人們在工作中的付出和收入完全不成正比,那個年代普通人的工作量遠遠超過工資(或者是物質),那麼就難免有人不滿、抱怨。這時適時拋出幾個超負荷工作不計較工資任勞任怨高大全的光輝典型,在毛臘肉統治下信息封閉的年代就很容易堵住悠悠眾生,他們會說你怎麼覺悟那麼差,看看×××,再以“鬥私批修一閃念”等口號輔助。請注意為什麼將“鬥私”放在首位,即便有“一閃念”“私”的想法都不可以?因為這樣一來你就不敢要合理的收入、物質,否則就是自私,要被批鬥到死的;二來便於控制思想,一切無論物質甚至思想都要歸於集體。
最諷刺的是,冠冕堂皇宣傳學雷鋒要無私講奉獻的那些主政者,從來都不學雷鋒,從來都最自私!網上有句話說得好,在提倡學雷鋒時他們刻意忽略了主語,到底該是誰來學雷鋒?
最後,到了今天,連雷鋒也被大家揭露出他的虛假,這是個被謊言包裝製造出來的假象。不要說當今兲朝假貨氾濫,禍患在很早以前已埋下。
2012年3月3日 星期六
哎呦喂就算這是Albert Gore個人宣傳片又怎樣?

好了,現在我告訴你這位簡稱為Al Gore的男人是美國前副總統,並且在與小Bush競選總統後,成為第一個由法官宣布失敗的候選人。
十幾年過去後,我猜連美國土著大部分都快忘了他,畢竟小Bush都不幹好幾年;更何況隔著大洋彼岸,死宅如我的各位了。所以2006年拍攝的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中譯《難以忽視的真相》),到現在對Gore的宣傳真的已經降到最小,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這個男人肯定不可能給我任何利益,那說幾句支持他環保理念的話,應該沒有偏私。所以我想問問那些覺得Gore背後有企圖的人:拍過此片後,他還想再競選總統嗎?看看奧巴馬是不是能明白點?得罪了那些依賴舊能源生存、財大氣粗的石油企業,他能獲得什麼實質利益嗎?當然我也不認為他就真的一片丹心天地可表,至少應該是新能源利益的代言人吧?或者想名留清史在人間?
可我又不禁懷疑起自己,畢竟在兲朝,總要以陰謀論懷疑一切,以為什麼都不單純的我就已經不單純了,所以这样的我也根本不相信世界上果真存在那種純粹為了人道、環保等理念奉獻的人。
上面扯一大堆,回到這部紀錄片An Inconvenient Truth本身。它以Gore上千場公開環保講演中的一場為主線、背景,通過大量數據、圖片、新聞紀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正面臨著什麼:

不在乎動植物死活的,大有人在;可對人類而言,用不了幾年,您旅遊時再也看不到著稱於世Hemingway(海明威)筆下乞力馬扎羅山上的雪了,對旅遊沒興趣的人瀟灑聳肩,這有什麼大不了;
可最大威脅還不是這個,接下來將面臨主糧產量銳減、水資源匱乏,關乎人類生存根本的吃、喝問題难道也可以用肩耸掉吗?
更可怕的是陸地會被冰川溶解後的海水覆蓋,未來的北京、香港都是宮崎駿《天空之城》Lapuda下美麗的海底世界喲親!
您覺得紀錄片在危言聳聽嗎?Gore舉了個很有趣+值得思考的例子,過去香菸廣告還吹過連醫生都愛抽這玩意兒,而現在已經證明吸菸致癌。讓我們把眼光放到更遠的地方吧!
寫了這麼多,好像我是個環保主義者一樣,真抱歉喲,鄙人連環保份子都算不上。說心裏話,不佞巴不得人類早點兒玩兒完,省得繼續糟蹋、污染地球,傷害其他生靈~~~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認為人類就是地球、大自然無意中製造的一個Bug。當他有了較高級的智慧、能製造工具後,慢慢就失控,成了脫韁野驢。他改變了自然正常的生態規律,為一己私慾任意妄為,肆無忌憚迫害其他生靈無論植物、動物,甚至環境。人類過於自大時甚至認為能夠“人定勝天”,勝個屁喲,看看一腳能把你踩到灰飛煙滅的恐龍怎麼集體死亡的吧,說這四個字得有多自不量力。
目前我唯一會為人類滅亡感到心痛,就是彼時將再無人演奏、聆聽Bach音樂,這種美妙音樂將由此消失。沒開玩笑,我真杞人憂天想過~~~
當然,關於温室气体排放致使全球變暖,科學界一直都有爭論。Gore反方認為,地球太大,人類影響、这点碳排量微不足道;or地球正進入一個變暖期,現在的暖化很正常;or地球將進入冰河期,全球溫度降低會抵消那些多出來的熱度等等。這麼嚴肅緊張的科學問題,交給科學家吧,反正我也弄不懂,沒能力跟著摻和。但我明白的是,地球環境確實很糟糕呀!我們先不管暖不暖的問題,至少中國就面臨土地重金屬污染,這意味著口糧大部分被污染;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大江大河不枯掉就是太毒沒法喝,吃了這種土地孕育的糧食人會不得好死;動植物遭遇人類侵占,生存面臨考驗,每天都要滅絕幾種……鑑於目前不可能有顆碩大彗星撞地球,人還得繼續活下去,那麼此刻就不得不行動起來去愛惜下茫茫宇宙間唯一能讓你生存的地球同志。
其實,我們每個普通人只要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聚沙成塔,全球幾十億人總會對地球環境有所幫助,對不對。這也是我最支持Gore之處,先不要管那些政治利益、經濟利益、科學理論之爭。我們需要的是行動起來,隨手做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
An Inconvenient Truth在北京電影資料館上座率不高,只有半個影院。但影片放到最後音樂階段,僅走兩三個人,其他觀眾在靜靜觀看片尾下的環保小提示。可見大家都有所觸動,在認真學習自己可以做什麼。
就像電影結尾的字幕一樣,我會推薦每一個人去看這部電影,更希望他能讓你有所行動。
另:
01、紀錄片在我看來試圖把Gore塑造成一個政治悲劇了的環保英雄,美國好多總統都不喜歡他、石油公司反對他、競選也失敗了,他像獨狼一樣奮戰著,最後一幕太煽情,黑色陰影中獨留他偉岸的後背~~~只說環保就好,摻雜太多競選問題,是為人詬病之處。
02、開始有一點說他因兒子車禍徹底改變。這種美式煽情手法,一下子讓我想起《House》Season1中,醫院新來的董事長,開股東大會時表示父親的老年癡呆使自己立志改變,哈哈,是不是很眼熟。
03、本作冰激凌融化的動畫,製作班底是我非常喜歡的美國動畫《Futurama》,看得很親切!
04、這部片子永遠不可能在中國大陸放映,裡面提到前蘇聯以政治壓迫威脅科學家修改數據,来迎合政治需求;美國兩黨合作滅掉共產主義。現場觀眾的笑,很值得玩味,哈哈。有一點非常微妙,片尾製作方字幕寫,如果你對環保有什麼建議,可寫信給議員,若沒有支持你的議員,你就自己參加競選!立刻引來笑聲一片。
另,除了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寫點我的環保小貼士:
01、我們每天都會面對各種小票兒,超市購物小票兒、信用卡刷卡賬單、發票等,不要輕易扔掉。它們的背面、空白處都可利用,我會將積累到一定量的各種小票訂成一疊,當作便簽紙,原本的廢物便可重複利用;
02、用過的大信封剪開,內側那面可用來包書皮;
03、最好家養些植物,不僅能美化環境、淨化空氣,更有助於環保:一來洗菜水、淘米水不會被輕易倒掉可用來澆花;二來,廚餘中不用的菜葉菜根,吃剩的水果核,剝掉的果皮等,都可用來培植花盆土壤,將它們埋入土中,會成為腐殖質的來源。這既減少垃圾的產生,同時有機肥比化學肥好在不會令土壤板結;
04、平常洗臉洗手時,放一個水盆接水,可用來沖洗馬桶、墩布;
05、洗衣服無論手洗or洗衣機,漂洗用剩的水可直接用於刷鞋子、書包;實在沒什麼可洗的,就倒進桶裏,用來沖洗馬桶、墩布。
06、沒必要的東西就別買了,不必過分追逐時尚,如手機用到壞再換,一來省錢,二來有助於環保,減少不必要的浪費。盡量買結實、質量好的耐用品,多花點錢也無所謂,可以用很長時間。
目前只想到這些^^
你能熱心眼睜睜看著如此萌的生靈就此消失嗎?



2012年2月27日 星期一
記得綠蘿裙處處憐芳草(一)
不知道有沒有人被標題騙了,原本是興衝衝跑來看16歲婦女談情的,想不到呀!
01、綠蘿
我想呢,古代綠蘿肯定跟現在流行家養的綠蘿不一樣。畢竟後者來自南美,而五代牛希濟寫這闕詞時,距兩地通航尚需好幾百年(這是我瞎猜的~~~)。現代綠蘿若因此詞而得名,倒也是佳話一段。不過,『蘿』本意即指能爬蔓的植物,名字還不算牽強。
最開始養綠蘿,只是人云亦云管它叫『吊蘭』,到花卉市場調研一番,才驚詫於明明不開花、不起眼的植物,卻有個如此充滿舊日遐想、愛情的美麗名字,第一時間想起那闕詞『記得綠蘿裙處處憐芳草』。讓你不得不珍惜起擺在書櫃頂的普通綠植。它不同於古代的『蘿』“……託松而生。”(引自:《玉篇》),未依附任何其他植物,只需要一點點水,向著陽光慢慢攀爬下來。有意思的是,當空氣濕度很高時,綠蘿葉尖會滴下清澈水滴~~~中國古人喜歡把『蘿』賦予女性氣質,總要攀附著男性氣質的松柏而生。這麼看來二者名雖同,意向則迥然異之。
我家原本有兩盆綠蘿,說到『原本』真是心痛的回憶~~~,兩年來靠水活得好好,還繁殖了幾株送給姑姑。可我就是愛瞎操心,總怕它們沒有養料,跑去買了『香山黃葉綠』牌觀葉型營養液,施肥時太貪心,濃度、頻率有點高,結果生生燒死一盆青嫩~~~孩子們,姐姐對不起你們,我有罪呀。
現在,其中一盆已起死回生,方法是大量澆水,沖淡養料;將另一盆未死的植株剪掉腐爛根部泡在水中,也見起色,總有一天我要讓它們回到原來的盆裏,繼續欣欣向榮一血前恥~~~
02、風信子
前年初冬開始養起,第一次沒什麼經驗,看著兩坨跟洋蔥頭一般無二的圓球,想像它們能開出美麗花朵實在沒有信心,上供一樣擺在暖氣旁,盼著能有點變化。結果打葉片一露頭,兩個小傢伙簡直一天一個變化,每天躥高一點點,不久中心抽出花莖,也能淡淡看出紫、藍的底色,心才徹底踏實下來。不成想由於一直溫度過高,兩株風信子長勢太高,等莖頭大串花朵一齊開放,葉片、花莖已經撐不住了,紛紛倒伏,必須依靠牆壁才能勉強立住。花謝本想留住球莖待來年冬季再開,結果一個爛掉、一個乾枯而死。
去年也就是2011年底,不太甘心又買了兩株,粉色、溫情色(比粉淡)。這次埋在疏鬆土壤中,離溫暖地方遠遠的,生長速度不如之前快,但現在看來那高度就像花卉照片中一樣不高不低,葉片、花莖亦挺直有力;大串花朵美麗飽滿。可我又開始驚詫,真的太奇怪了。我家這兩株不同品種的風信子,今年居然每個球莖都長出兩枝花莖,這意味著能開兩串花!!!我沒在任何照片中看到這種情況,很多養植文章也未提及此種異象~~~而多出來的花莖並沒攤薄另一枝的養分,都非常茁壯。不知我家情況是否特別~~~
(手機拍攝且水平有限,技術帝輕拍)

風信子可水培、土培,想保留根莖必須採用土培。養起來毫無難度,保持水分充足即可。溫度忌高,宜涼爽。這是種讓養花人很有成就感的植物,花朵顏色豐富非常漂亮,花期很長。難點是夏季保存,今年我要挑戰一下保留根莖。



03、茉莉花
老北京誰家不養幾盆茉莉花呢,何況我們過去傳統上還喜歡、必定要喝茉莉花茶。
說起我家的茉莉花,簡直不可思議。你相信嗎?它已經有仨餘年歷史,比我年紀都要大,如今僅存的這盆,主幹有大拇指粗跟棵樹一樣蒼勁,跟本就不像其屬性的灌木。從它身上剪下枝條培植的子子孫孫,分送給不少親戚友人。
茉莉花生命力極其頑強、倔強,很難死掉。過去越冬時,我們隨便擺在八仙桌下,基本不管,想起來時倒點喝剩的茶水。開春一看總覺得已經枯死。可每次都是放到外面見見陽光喝喝水,又是一團濃綠,白色小花點綴其間,香飄滿院,此時在那一架葡萄下飲茶、閒聊,是我兒時最美麗的回憶,哎,往事已矣……茉莉花影響我對色彩的審美十餘年,我對白色小花的偏愛最近幾年才有所改變~~~
爺爺奶奶皆愛花之人,從不許摘一朵。可我總是偷偷趁其盛開穿成茉莉花串戴在腕上,香氣襲人,那時真的好得意。
後來,我發明一種玩法,將茉莉花、花蕾、葉片、枝條放進小玻璃瓶,冲入清水,放在冰箱裏凍住。完全成為固體後,他們成為凝住時間的藝術品,水珠點綴於青翠枝葉、嫩白花朵間,晶瑩剔透美麗非常,打開瓶蓋冰涼香氣淡淡飄散。
茉莉花可從4月開至10月,施肥得當,花期長,一撥接一波。我家是單瓣,較之重瓣香氣更為濃郁。用其泡白開水,不輸茉莉花茶。因此我認為茉莉花茶不管多貴都不算好茶,永遠比不上綠茶、大紅袍、鐵觀音……這些茶的香氣、味道靠的是茶葉自身的質素,而茉莉花茶必須靠茉莉花熏製才能得到香氣,反顯得茶葉沒那麼重要了。顯然,茉莉花茶是不會用太好的茶葉,就算用好茶也顯不出其本身特色,也是暴殄天物。
最近兩年這盆茉莉生了黴菌病,葉片上開始出現一個個枯黃色小斑點,漸漸擴散到整片,最後枯死。已經打了三個療程的藥,希望他能好起來,加油!
未完待續,下次講月季、蘭花、牡丹、菊花、君子蘭、蘋果樹、柏樹……
你看我從來都沒在Blog上說過自己養花,嚇一跳吧,哈哈!!!
01、綠蘿
我想呢,古代綠蘿肯定跟現在流行家養的綠蘿不一樣。畢竟後者來自南美,而五代牛希濟寫這闕詞時,距兩地通航尚需好幾百年(這是我瞎猜的~~~)。現代綠蘿若因此詞而得名,倒也是佳話一段。不過,『蘿』本意即指能爬蔓的植物,名字還不算牽強。
最開始養綠蘿,只是人云亦云管它叫『吊蘭』,到花卉市場調研一番,才驚詫於明明不開花、不起眼的植物,卻有個如此充滿舊日遐想、愛情的美麗名字,第一時間想起那闕詞『記得綠蘿裙處處憐芳草』。讓你不得不珍惜起擺在書櫃頂的普通綠植。它不同於古代的『蘿』“……託松而生。”(引自:《玉篇》),未依附任何其他植物,只需要一點點水,向著陽光慢慢攀爬下來。有意思的是,當空氣濕度很高時,綠蘿葉尖會滴下清澈水滴~~~中國古人喜歡把『蘿』賦予女性氣質,總要攀附著男性氣質的松柏而生。這麼看來二者名雖同,意向則迥然異之。
我家原本有兩盆綠蘿,說到『原本』真是心痛的回憶~~~,兩年來靠水活得好好,還繁殖了幾株送給姑姑。可我就是愛瞎操心,總怕它們沒有養料,跑去買了『香山黃葉綠』牌觀葉型營養液,施肥時太貪心,濃度、頻率有點高,結果生生燒死一盆青嫩~~~孩子們,姐姐對不起你們,我有罪呀。
現在,其中一盆已起死回生,方法是大量澆水,沖淡養料;將另一盆未死的植株剪掉腐爛根部泡在水中,也見起色,總有一天我要讓它們回到原來的盆裏,繼續欣欣向榮一血前恥~~~
02、風信子
前年初冬開始養起,第一次沒什麼經驗,看著兩坨跟洋蔥頭一般無二的圓球,想像它們能開出美麗花朵實在沒有信心,上供一樣擺在暖氣旁,盼著能有點變化。結果打葉片一露頭,兩個小傢伙簡直一天一個變化,每天躥高一點點,不久中心抽出花莖,也能淡淡看出紫、藍的底色,心才徹底踏實下來。不成想由於一直溫度過高,兩株風信子長勢太高,等莖頭大串花朵一齊開放,葉片、花莖已經撐不住了,紛紛倒伏,必須依靠牆壁才能勉強立住。花謝本想留住球莖待來年冬季再開,結果一個爛掉、一個乾枯而死。
去年也就是2011年底,不太甘心又買了兩株,粉色、溫情色(比粉淡)。這次埋在疏鬆土壤中,離溫暖地方遠遠的,生長速度不如之前快,但現在看來那高度就像花卉照片中一樣不高不低,葉片、花莖亦挺直有力;大串花朵美麗飽滿。可我又開始驚詫,真的太奇怪了。我家這兩株不同品種的風信子,今年居然每個球莖都長出兩枝花莖,這意味著能開兩串花!!!我沒在任何照片中看到這種情況,很多養植文章也未提及此種異象~~~而多出來的花莖並沒攤薄另一枝的養分,都非常茁壯。不知我家情況是否特別~~~
(手機拍攝且水平有限,技術帝輕拍)

風信子可水培、土培,想保留根莖必須採用土培。養起來毫無難度,保持水分充足即可。溫度忌高,宜涼爽。這是種讓養花人很有成就感的植物,花朵顏色豐富非常漂亮,花期很長。難點是夏季保存,今年我要挑戰一下保留根莖。



03、茉莉花
老北京誰家不養幾盆茉莉花呢,何況我們過去傳統上還喜歡、必定要喝茉莉花茶。
說起我家的茉莉花,簡直不可思議。你相信嗎?它已經有仨餘年歷史,比我年紀都要大,如今僅存的這盆,主幹有大拇指粗跟棵樹一樣蒼勁,跟本就不像其屬性的灌木。從它身上剪下枝條培植的子子孫孫,分送給不少親戚友人。
茉莉花生命力極其頑強、倔強,很難死掉。過去越冬時,我們隨便擺在八仙桌下,基本不管,想起來時倒點喝剩的茶水。開春一看總覺得已經枯死。可每次都是放到外面見見陽光喝喝水,又是一團濃綠,白色小花點綴其間,香飄滿院,此時在那一架葡萄下飲茶、閒聊,是我兒時最美麗的回憶,哎,往事已矣……茉莉花影響我對色彩的審美十餘年,我對白色小花的偏愛最近幾年才有所改變~~~
爺爺奶奶皆愛花之人,從不許摘一朵。可我總是偷偷趁其盛開穿成茉莉花串戴在腕上,香氣襲人,那時真的好得意。
後來,我發明一種玩法,將茉莉花、花蕾、葉片、枝條放進小玻璃瓶,冲入清水,放在冰箱裏凍住。完全成為固體後,他們成為凝住時間的藝術品,水珠點綴於青翠枝葉、嫩白花朵間,晶瑩剔透美麗非常,打開瓶蓋冰涼香氣淡淡飄散。
茉莉花可從4月開至10月,施肥得當,花期長,一撥接一波。我家是單瓣,較之重瓣香氣更為濃郁。用其泡白開水,不輸茉莉花茶。因此我認為茉莉花茶不管多貴都不算好茶,永遠比不上綠茶、大紅袍、鐵觀音……這些茶的香氣、味道靠的是茶葉自身的質素,而茉莉花茶必須靠茉莉花熏製才能得到香氣,反顯得茶葉沒那麼重要了。顯然,茉莉花茶是不會用太好的茶葉,就算用好茶也顯不出其本身特色,也是暴殄天物。
最近兩年這盆茉莉生了黴菌病,葉片上開始出現一個個枯黃色小斑點,漸漸擴散到整片,最後枯死。已經打了三個療程的藥,希望他能好起來,加油!
未完待續,下次講月季、蘭花、牡丹、菊花、君子蘭、蘋果樹、柏樹……
你看我從來都沒在Blog上說過自己養花,嚇一跳吧,哈哈!!!
2012年2月26日 星期日
潔癖不潔癖
我有潔癖吧~~~
進家門第一件事『洗手』,否則任何東西打死都不會碰。因為會把外面沾惹到的細菌帶回家中,要是萬一碰了什麼屋裏東西,則要認真清洗~~~
之後,馬上換家居服,才能上床。換下的衣服務必遠離牀鋪,之後還要再洗一次手。外面那麼髒,接觸過很多人,外出服裝又坐過公車、地鐵座位,而它們又都被別人的尊臀染指,而那屁屁也不知道有沒有在地上坐過或者碰過什麼髒東西,如此多細菌想想就可怕,怎麼可能讓它們碰牀!
甚至變態到家人若未穿家居服也絕對不允許他們坐。有次姑姑剛要坐下來,我大吼一聲:“不能坐!!!”就好像那上面有刀山火海一樣,把姑姑嚇到立刻彈起來~~~
我的椅子,當我、其他人穿外出服時可以坐,穿家居服時就是個擺設。否則會把細菌轉移到牀上,那就太噁心了。我坐父母屋中椅子,穿家居服時會把椅墊翻過來,若是外出服則不翻。
所以我根本無法理解那些穿睡衣出門買菜、購物、逛街的人,在外面裹一身髒,回家後這身衣服繼續在被窩裏翻滾,簡直不可思議!
當然,我也有很好的習慣,去別人家做客,無論他們怎麼邀請,都絕不坐床~~~椅子不夠,我寧可站著也絕對不坐。
就是這麼一個看著好像有點潔癖的我,卻非常喜歡在床上吃零食,餅乾、瓜子、水果等等~~~不過這時手就要保證絕對不碰牀鋪上任何東西~~~
也不喜歡打掃房間,垃圾亂扔,雖然有垃圾桶,基本無視之~~~有幾次跟媽媽出門,我擦完鼻子找不到垃圾桶,隨手放背包口袋裏,碰到垃圾桶才扔。我媽忍不住諷刺:“怎麼在家不見你有這麼好的衛生習慣!東西從來都亂扔!”
可一旦我想收拾,那就是徹底的大掃除,能把屋子歸置得賽過賓館,當然了,之後又是新一輪糟蹋。
我這樣的人比較少見吧,摸鬍子~~~
進家門第一件事『洗手』,否則任何東西打死都不會碰。因為會把外面沾惹到的細菌帶回家中,要是萬一碰了什麼屋裏東西,則要認真清洗~~~
之後,馬上換家居服,才能上床。換下的衣服務必遠離牀鋪,之後還要再洗一次手。外面那麼髒,接觸過很多人,外出服裝又坐過公車、地鐵座位,而它們又都被別人的尊臀染指,而那屁屁也不知道有沒有在地上坐過或者碰過什麼髒東西,如此多細菌想想就可怕,怎麼可能讓它們碰牀!
甚至變態到家人若未穿家居服也絕對不允許他們坐。有次姑姑剛要坐下來,我大吼一聲:“不能坐!!!”就好像那上面有刀山火海一樣,把姑姑嚇到立刻彈起來~~~
我的椅子,當我、其他人穿外出服時可以坐,穿家居服時就是個擺設。否則會把細菌轉移到牀上,那就太噁心了。我坐父母屋中椅子,穿家居服時會把椅墊翻過來,若是外出服則不翻。
所以我根本無法理解那些穿睡衣出門買菜、購物、逛街的人,在外面裹一身髒,回家後這身衣服繼續在被窩裏翻滾,簡直不可思議!
當然,我也有很好的習慣,去別人家做客,無論他們怎麼邀請,都絕不坐床~~~椅子不夠,我寧可站著也絕對不坐。
就是這麼一個看著好像有點潔癖的我,卻非常喜歡在床上吃零食,餅乾、瓜子、水果等等~~~不過這時手就要保證絕對不碰牀鋪上任何東西~~~
也不喜歡打掃房間,垃圾亂扔,雖然有垃圾桶,基本無視之~~~有幾次跟媽媽出門,我擦完鼻子找不到垃圾桶,隨手放背包口袋裏,碰到垃圾桶才扔。我媽忍不住諷刺:“怎麼在家不見你有這麼好的衛生習慣!東西從來都亂扔!”
可一旦我想收拾,那就是徹底的大掃除,能把屋子歸置得賽過賓館,當然了,之後又是新一輪糟蹋。
我這樣的人比較少見吧,摸鬍子~~~
2012年2月12日 星期日
常聽Bach音樂,耳朵變敏感了
本來想說古典音樂,可一想自己幾乎只聽Bach,所以還是老實點針對Bach發言吧。又或者其他古典音樂可能不會讓我有那麼大感觸,當然未來就不好說了~~~
眾所周知我最最親愛的老Bach是複調音樂集大成者,眾生芸芸無論再大本事都像是《西遊記》中的猴子,永遠跑不出Bach大神的五指山,哈哈,每次提到這位泰山北斗,總忍不住自費給他抬抬轎子!!!
以Bach複調音樂傑出代表《The Art of
Fugue》(賦格的藝術)舉例,這部作品我已經聽過四個版本,連樂譜都淺淺閱過(誰快來救救這位魔怔的婦女呀,她根本就不識譜!!!)。可能很多人乍一
聽覺得好像旋律似乎有點亂,談不上什麼特別的悅耳。這可能是聽眾之前已經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他們還是按著聽主調音樂的老樣子去感知複調音樂。怎麼說呢,
就好像他們只能看見在那遙遠的地方有棵水杉,這是一個模糊的整體印象,甚至由於距離太遠,也不太清楚到底是棵什麼樹,長勢如何等等。這時,你唯有走進渠,
才能看清枝椏的生長方式,每條樹枝間有高低、有起伏,卻疏密有致成長為一棵挺拔昂揚的水杉。例子雖然不合適,但複調音樂給你的感覺就是各個旋律間的層次結
構、乃至整體形成的美感,他們此起彼伏、疏落有致、互相配合,很邪門兒又很美妙。這種音樂鍛煉了你的耳朵去分辨複調音樂中的每一條旋律,漸漸則可以在一段
音樂中敏銳把握住兩個以上旋律。
Bach音樂之美,包括感性上的悅耳+同理性的思考。
最近一年多基本只聽Bach,使得耳朵益發靈敏,能聽出幾條旋律,但遇到的問題是有一次無意中聽到首過去喜歡的莫文蔚,沒有十幾秒就受不了了~~~在聆聽過程中,忽然就意識到一首個由兩部分組成:人聲+伴奏。
以前聽歌不會特別在意伴奏的存在,一首歌就是個整體。現在完全不同,感覺在聽歌時怎麼說呢,像是一邊有人在唱歌,另一邊又放著卡拉ok。
由於在Bach輔導下,能剔除人聲,直接感受伴奏音樂,結果非常不幸地發現配樂基本都特別乾癟單調乏味,那是種有規律不斷重複的節奏或者說是拍
子、鼓點,感覺是如此令人生厭、噁心,既不豐滿也鮮有音樂優美的旋律。我沒一點誇張,在說此話之前,已經暫時放下Bach,試著聽了各式各樣中外歌曲(現
在不佞認為除了古典音樂其他都是流行音樂,不要再跟我講那些亂七八糟什麼民謠、搖滾、鄉村等等,我只憑直覺說話),明顯感覺除非某個人聲特別有吸引力、歌
詞不錯,絕大部分流行歌曲無論多好聽,其配樂本質上相當無趣——注意,我說的是配樂,沒否定整首歌及人聲。(未聽Bach前的我,肯定會罵說這種話的人裝
屄,但當你真的深入聆聽過並熱愛其音樂,才能明白——啊,你是風兒我是傻,怪你年少太輕狂~~~)
有個想法,對於流行歌曲而言,配樂不能說不重要,但相對於歌詞,處於次要地位。畢竟那種配樂實在沒有什麼太大含金量,不信的話可以去KTV聽聽,
不要跟著唱,不要放原聲,就聽配樂,不用一分鐘就沒耐性了。流行歌曲,無論什麼分類,重要的還是歌詞,配樂則用以輔助烘托歌詞的氛圍,舉幾個著名例子
Bob Dylan《Blowing in the Wind》、Don Mclean《American
Pie》、鄧麗君《我只在乎你》、白光《魂縈舊夢》等等無論中外,這些優秀歌曲聽的都是『詞』。所以當過去給灣灣民謠彈吉他的話劇導演賴聲川在訪談中不屑
表示唱KTV沒有技術含量(只記得個大概),我就笑了,流行音樂配樂又有什麼技術可言~~~
另:大家可以注意一下,Bach音樂雖然有曲式但絕少出現重複性、有規律的拍子,有如行雲流水依勢而行;而流行音樂配樂形象點說特別像Sin、Cos曲線圖。
如果從西方音樂發展來看(中國古代以主調為主流),感覺大方向上變得愈來愈簡單:
從複調到主調(多旋律變單旋律);
從古典到流行(旋律、音樂性減弱,歌詞開始重要,為了適合演唱,音樂結構簡化,節奏感就是有規律的拍子鼓點逐漸加強);
從注重旋律到注重節奏。行至今日,連流行歌曲中的歌詞好像都不太重要了,最近流行的似乎是那些適合跳舞的音樂,節拍強烈,即節奏感壓過一切,很多時候連人聲基本都聽不到。
一路流行音樂聽下來,不禁感嘆,我親愛的Nina Simone又經住了nani時間的洗禮,她一個人就可以是一整個樂隊,她聲音的魅力能夠讓你忽略配樂的單調。
嚶嚶嚶,寫了這麼一大篇,好像在給Nina做廣告一樣,哈哈,其實不是的,只是不知道如何結尾嘛!
總之,愛上Bach是條不歸路,再回首時,很多過去喜愛的流行音樂已無法入耳~~~
眾所周知我最最親愛的老Bach是複調音樂集大成者,眾生芸芸無論再大本事都像是《西遊記》中的猴子,永遠跑不出Bach大神的五指山,哈哈,每次提到這位泰山北斗,總忍不住自費給他抬抬轎子!!!
以Bach複調音樂傑出代表《The Art of
Fugue》(賦格的藝術)舉例,這部作品我已經聽過四個版本,連樂譜都淺淺閱過(誰快來救救這位魔怔的婦女呀,她根本就不識譜!!!)。可能很多人乍一
聽覺得好像旋律似乎有點亂,談不上什麼特別的悅耳。這可能是聽眾之前已經形成了一種路徑依賴,他們還是按著聽主調音樂的老樣子去感知複調音樂。怎麼說呢,
就好像他們只能看見在那遙遠的地方有棵水杉,這是一個模糊的整體印象,甚至由於距離太遠,也不太清楚到底是棵什麼樹,長勢如何等等。這時,你唯有走進渠,
才能看清枝椏的生長方式,每條樹枝間有高低、有起伏,卻疏密有致成長為一棵挺拔昂揚的水杉。例子雖然不合適,但複調音樂給你的感覺就是各個旋律間的層次結
構、乃至整體形成的美感,他們此起彼伏、疏落有致、互相配合,很邪門兒又很美妙。這種音樂鍛煉了你的耳朵去分辨複調音樂中的每一條旋律,漸漸則可以在一段
音樂中敏銳把握住兩個以上旋律。
Bach音樂之美,包括感性上的悅耳+同理性的思考。
最近一年多基本只聽Bach,使得耳朵益發靈敏,能聽出幾條旋律,但遇到的問題是有一次無意中聽到首過去喜歡的莫文蔚,沒有十幾秒就受不了了~~~在聆聽過程中,忽然就意識到一首個由兩部分組成:人聲+伴奏。
以前聽歌不會特別在意伴奏的存在,一首歌就是個整體。現在完全不同,感覺在聽歌時怎麼說呢,像是一邊有人在唱歌,另一邊又放著卡拉ok。
由於在Bach輔導下,能剔除人聲,直接感受伴奏音樂,結果非常不幸地發現配樂基本都特別乾癟單調乏味,那是種有規律不斷重複的節奏或者說是拍
子、鼓點,感覺是如此令人生厭、噁心,既不豐滿也鮮有音樂優美的旋律。我沒一點誇張,在說此話之前,已經暫時放下Bach,試著聽了各式各樣中外歌曲(現
在不佞認為除了古典音樂其他都是流行音樂,不要再跟我講那些亂七八糟什麼民謠、搖滾、鄉村等等,我只憑直覺說話),明顯感覺除非某個人聲特別有吸引力、歌
詞不錯,絕大部分流行歌曲無論多好聽,其配樂本質上相當無趣——注意,我說的是配樂,沒否定整首歌及人聲。(未聽Bach前的我,肯定會罵說這種話的人裝
屄,但當你真的深入聆聽過並熱愛其音樂,才能明白——啊,你是風兒我是傻,怪你年少太輕狂~~~)
有個想法,對於流行歌曲而言,配樂不能說不重要,但相對於歌詞,處於次要地位。畢竟那種配樂實在沒有什麼太大含金量,不信的話可以去KTV聽聽,
不要跟著唱,不要放原聲,就聽配樂,不用一分鐘就沒耐性了。流行歌曲,無論什麼分類,重要的還是歌詞,配樂則用以輔助烘托歌詞的氛圍,舉幾個著名例子
Bob Dylan《Blowing in the Wind》、Don Mclean《American
Pie》、鄧麗君《我只在乎你》、白光《魂縈舊夢》等等無論中外,這些優秀歌曲聽的都是『詞』。所以當過去給灣灣民謠彈吉他的話劇導演賴聲川在訪談中不屑
表示唱KTV沒有技術含量(只記得個大概),我就笑了,流行音樂配樂又有什麼技術可言~~~
另:大家可以注意一下,Bach音樂雖然有曲式但絕少出現重複性、有規律的拍子,有如行雲流水依勢而行;而流行音樂配樂形象點說特別像Sin、Cos曲線圖。
如果從西方音樂發展來看(中國古代以主調為主流),感覺大方向上變得愈來愈簡單:
從複調到主調(多旋律變單旋律);
從古典到流行(旋律、音樂性減弱,歌詞開始重要,為了適合演唱,音樂結構簡化,節奏感就是有規律的拍子鼓點逐漸加強);
從注重旋律到注重節奏。行至今日,連流行歌曲中的歌詞好像都不太重要了,最近流行的似乎是那些適合跳舞的音樂,節拍強烈,即節奏感壓過一切,很多時候連人聲基本都聽不到。
一路流行音樂聽下來,不禁感嘆,我親愛的Nina Simone又經住了nani時間的洗禮,她一個人就可以是一整個樂隊,她聲音的魅力能夠讓你忽略配樂的單調。
嚶嚶嚶,寫了這麼一大篇,好像在給Nina做廣告一樣,哈哈,其實不是的,只是不知道如何結尾嘛!
總之,愛上Bach是條不歸路,再回首時,很多過去喜愛的流行音樂已無法入耳~~~
2012年2月3日 星期五
腐女們,放過開封菜吧,他只是個孩紙!
開封菜不是河南菜,他就是國際著名連鎖餐飲店KFC——肯德基(Kai Feng Cai=KFC=Kentucky Fried Chicken)。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流行起調戲開封菜送餐員活動(若是KFC的營銷活動,這種想法也很有創意了。)。在網上訂單備註那裏可以提些要求,很多人就開動腦筋,想出種種惡搞方案。最開始是語言戲弄,接著大家不只跟送餐員合影,還出來很多相關周邊包括宣傳畫、漫畫、小說……
找了幾張網上傳的很猛的圖,非常搞笑,另外來個鏈接,是網友收藏的: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463574/


最近【忍夠】體,也非常流行,哈哈!

最近不知道為什麼流行起調戲開封菜送餐員活動(若是KFC的營銷活動,這種想法也很有創意了。)。在網上訂單備註那裏可以提些要求,很多人就開動腦筋,想出種種惡搞方案。最開始是語言戲弄,接著大家不只跟送餐員合影,還出來很多相關周邊包括宣傳畫、漫畫、小說……
找了幾張網上傳的很猛的圖,非常搞笑,另外來個鏈接,是網友收藏的:http://www.douban.com/photos/album/64463574/


最近【忍夠】體,也非常流行,哈哈!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