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蜀军每次出击,都要考虑到运粮的问题。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的数次出征,多数情况下都为粮草所累。所以我想诸葛亮三分天下的时候有没有考虑到“蜀道难”,不只是对敌人而言,对己方也是个重大的难题。蜀给人的感觉合适作偏安的小朝廷,不好进来也不容易出去。所以每次蜀军运兵出去就比较困难。我坐火车去重庆时,感觉不停地过山体隧道,这还是有现代交通工具的情况,试想古人要过去真的不太轻松。
这样我总觉得,诸葛亮开始的计划就有那么点问题。可能是当时天下局面中原归了曹操、江东归了孙权,恐怕只剩下了蜀地还可有所图谋罢。诸葛亮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现在想到了诸葛亮很重视荆州的重要性:试想如果不是庞统早死,诸葛亮不得不入川去助刘备,留荆州与关羽照应;试想如果关羽不是托大,撤走了荆州的兵马;试想如果蜀没有失掉荆州,那么荆州可算是进入中原和东吴的跳板了,这样粮道的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这样一路想来,我忽然觉得自己的一个看法改变了。以前我觉得做什么事情如果失败了,那是你还不太努力;可是《三国演义》给我的教训是,即使你很努力了仍然会因运气不在己方而失败罢。“运气总是赐予有准备的人”,“总是”并不是个完全、极、尽的意思,这就包含了不一定的成分。
凌云雕龙:蜀不缺粮——只有二次北伐因缺粮而撤兵,但是一次斩王双,一次杀张合,谁知道是真还是假。曹魏从未因蜀汉缺粮而获益,反而蜀汉却因缺粮而斩将。上邽之战,蜀汉不带辎重,曹魏都以为一开始就缺粮,结果相战半年余,蜀汉还在缺粮,其实后人知道,孔明用了木牛运粮,但是当时人不知道。
分析一下各次撤退原因:第一次:街亭之败;第二次:缺粮(斩王双);第三次:占武都及阴平两郡;第四次:缺粮(射张合);第五次:五丈原屯田。只有第二及第四次缺粮。
二、越往后看《三国演义》越觉得不真实,感觉它既像武侠小说也像神怪小说,又有那么点传奇的色彩,就是不像历史小说。到最后除了重大的历史事件,我已经不太把《三国演义》当作历史来读了 。
武侠小说方面:比如武将的对战,就很像武侠小说中的对打,虽然没有武侠小说来得精彩,但感觉有那么点雏形。尤其作者写作的时候,似乎很少谈及兵卒在战争中的作用,好像战争的胜利主要决定于武将是否胜利,战争大场面描写不是很精彩。甚至武侠小说中处在灵魂地位的江湖义气,也可以在三国中找到影子,例如关羽对刘备的忠义、张辽对曹操的忠义……
神怪小说方面:比如左慈、管铬等人物已经算是神仙了,还有一些神怪方面的小故事。说来也巧,看完《三国演义》我就开始看《搜神记》,特别惊喜地发现很多《三国演义》中的神怪故事出自《搜神记》。
传奇方面:我先前重看过唐宋传奇,很难不把两者放在一起比较。就是觉得像。
这让我想到了《鹿鼎记》,开始按惯例以为是武侠小说,可越看到后面越觉得像历史小说,到韦小宝带兵打俄罗斯的时候,我甚至以为清康熙年间就真的有韦小宝这么个大活人了。直到最后看完,我还以为金庸先生遍览史料,发现了康熙年间在皇帝身边有个默默无名的重要谋士就是“韦小宝”。
凌云雕龙:演义之名——演义本来就是小说,正史很枯燥,有的人还看不懂文言文,所以当然要加油添醋。至于看演义以为神怪,其实看正史也会有同感,因为演义中对历史几乎都有所本,有的部分以现在的眼光,根本就是抄袭,但是要人看正史,没几个看得完,换成演义,却不少人津津乐道。
三、本书对我而言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每回的最后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这是沿袭说书人说书的套路,故意在关键处卖个关子,好赚你下回来听。虽然有时这个要紧的地方并不见得有多要紧,但是作者的写法却很抓人,吸引我不得不继续看下去,很多时候翻过篇来也没什么大不了,却让我欲罢不能。有一夜,我竟是不停地打着哈欠,直看到了天亮。
凌云雕龙:引人入胜——三国演义合众人的杰作,经过许多大师级的水平及平易近人的情节,几乎已经成为影响力极大的一部分,有的人甚至还信以为真,反认为此戏说为历史。现在要不是考试,很少人会捧着书本熬通宵(到是网游会整夜不眠...),但是一本书要写到令人舍不得就寝,算来算去,曲指可数。
四、感觉关羽死了以后,作者的写作速度就加快了。之前作者很注重细节的刻画,例如曹操赤壁后狼狈败走的一大段情节,心理、环境写得都很细腻;可后面,就连很重要的空城计那段,我都觉得有点单薄,甚至没有京戏《空城计》来得更为丰富。
虽然速度加快,但文字更为简练。短短数千字的一回容下了更多的故事情节,作者的文字功力还是很让人佩服的。
我去书店翻了下《三国志》,它是分国别魏蜀吴三国而写。而《三国演义》是将三国的历史交织在一起按时间顺序编排起来,所以我真的佩服作者组织材料的功力,汉末群雄并起,那么多的枝节用哪个开始更为合适?如何安排主次情节的位置,因为有很多事情是同时发生的,先交待魏蜀吴哪一个比较合适?哪些材料可以弃之不用?哪些又是必须交代的?想想都是些让人头大的问题。虽然三国的故事流传多年,已经有了一条大家习以为常的主线,但编成120回有系统、组织严密的小说,真的是很厉害的事情呀。
虽然我不喜欢这本书,但还是会狠狠地佩服这部书的作者。
凌云雕龙:段落——其实孔明死后,此书更是草草结束。
五、感觉本书已经在很努力地糟蹋曹操、吹捧刘备。但我这个现代读者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竟然喜爱曹操、厌恶刘备。这显然有违作者写作的初衷吧,恐怕作者知道是会晕倒的。套句时髦的说法“这就是因价值观的差异而产生的巨大碰撞呀……”。
凌云雕龙:评价——「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宋朝的人民反应,果然与现在不同。
孟起:古人读三国,鲜有褒曹贬刘的;今人读三国,鲜有褒刘贬曹的.这是时代变迁,大的社会人文环境发生了变化,读者的心态也相应地与以前大不相同而已,倒也与小说本身无关.
六、我特别不明白诸葛亮为什么不能原谅马谡,虽说马谡失了街亭,但诸葛亮也不是没有原谅过别的立下军令状仍然失败的大将(关羽),他甚至能一再容忍有反骨的魏延,为什么就不能赦免马谡?否则西蜀也不至于将才零落得只得一个姜维。
凌云雕龙:价值观——「挥泪斩马谡」在外国变成一句成语,形容壮士断腕,在韩剧中看到这一行汉字,当时他们提问,为何要杀最亲近的左右手,于是就提出中国曾有「挥泪斩马谡」...
2005年4月16日(农历二〇〇五年三月初八)3:18
2005年4月23日(农历二〇〇五年三月十五)星期六
注:本文引文及战事情节请详见原书。我所选择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三版,2000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的《三国演义》,后注数字为页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