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讀《三國志》一點點感想

讀《三國志》一點點感想

因為還沒讀完,不能說有完全的認識。

過去看《三國演義》,曾旗幟鮮明表達過熱愛我家曹丞相阿瞞,尤其反感作者刻意抹黑他老人家。讀過《三國志》不能說不喜歡,但真的,作為一個現代人,我太矛盾,喜歡丞相大人的雄才偉略、吞吐天地之才;喜歡他對親人的脈脈溫情、喜歡他的笑、喜歡他的壞脾氣~~~

可姐真的受不了,他動不動就屠城,隨手就宰人呀。更讓人髮指的是,他兒子曹丕童鞋上台沒幾天就廢了條丞相大人過去的規矩,大意是,哪個城市若被圍九個月以上,援軍仍然沒來,那麼即便投降,以後若收復失地可免於清算、屠城。天神呀,換言之在我家丞相當政時,甭管堅持多久一旦城破或投降,那麼未來就算自家軍隊來了仍會被自己人宰殺!!!
我明白這條軍令的意思是城在人在城亡人亡,怕人輕易投降失去城池,可是這也太殘忍了吧。
丞相大人真是讓我歡喜讓我憂呀~~~

所以現在有點明白,為什麼大耳賊一跑好多老百姓都跟著他跑了~~~

三國故事說來都是那麼激盪人心,看演義也常常熱血沸騰,但暸解過真實歷史記載,真心hold不住呀,隔三岔五人相食,屠城司空都見慣,那些光耀千古的英雄之名,都是成就在累累白骨之上。
難怪一個王朝建立後,到了二三任上都要搞休養生息,因為人都死差不多了,再沒精力瞎折騰了。

可說到底,我也不能拿現代人標準去要求千多年前的古人~~~
神呀,總之,丞相我依然愛你。

2012年1月22日 星期日

人必自辱後人辱之——大過年的,nani還在憂國憂民~~~

最近大陸小孩兒在港鐵飲食,引發中港大戰,網上也跟著熱議起來,哈哈。

為什麼很多大陸人都這麼敏感呢?還是我太遲鈍?反正港男那句“你們大陸人都如何如何”,還有其他人的“這些大陸人都怎樣怎樣”完全沒刺激到我呀。因為,那種破壞規定,勸你又不聽,反而嘲笑制止者,繼而面子過不去又破口大罵的行為,我完全做不出來呀。所以自然不會對號入座嘛。
以我這個北京人經歷舉例吧,之前去美術館看展覽,倆女人公然插隊在我後面。當時我請他們去排隊,並叫一直排在我後面的人趕緊過來(她因照顧小孩兒沒注意有人加塞兒)。結果你猜怎麼著,那倆女人就跟與港男惡鬥的大陸女人一樣,死活不想到隊尾,百般抵賴辩解不知道哪裏是队尾,繼而說我態度生硬聲音太大。天呀,我的聲音就維持在我們仨能聽到的範圍,反正就是喋喋不休各種挑剔,還說我多管閒事。但是她們就是不認為自己錯了,破壞了公德。
再有一次,在地安門小吃店,有個男人插隊,我制止。他不止不承認加塞兒,反而誣衊我插隊,繼而破口大罵,非常難聽,最後甚至要動手打人,圍觀群眾都看不下去了。
看看吧,不過就是制止別人插隊,居然要冒生命危險了!
類似例子還有很多,這就是中國的現狀,不少人明明有錯在先可就是抵死不認,甚至會反咬一口,港鐵事件就是上面我種種遭遇的翻版,港男遇到的情況同我如出一轍。

真心不覺得這是地域歧視。為什麼一開始要強調我是北京人呢?因為傳說中帝都人民不也是一直都歧視外地人吗?真心想說一句不是歧視你外地人的身份,只要你違反公德侵害到我的私人領域,我就厭惡你這個個體,不論你來自哪裡。
人必自辱後人辱之,天公地道,你犯錯在先就別怪別人批評你。更別扯到什麼地域歧視上,來轉移視線。
好吧,就算是歧視那又怎麼樣了?為什麼很多大陸人不檢討一下,種種問題是如何產生、積累,最後矛盾升級放大到今天這個地步?況且已經不止是在香港了,為什麼在歐美日本等國旅遊城市,會出現諸如“便後沖水”的中文提示,連繁體的都不是哦,是簡體的,這也是歧視嗎?
反省一下自己的問題有那麼難嗎?進而在事態未惡化前道個歉承認自己錯了會早死一百年嗎?
要想獲得別人的尊重,首先你要自尊且尊重別人。
而那些叫囂地域歧視的,在我看來就是因自卑而自負。就好像那些動不動就特委屈說北京人上海人歧視外地人一樣。

現在,很多人又開始拿香港人同樣會在地鐵裏吃東西來替大陸女人辯解,進而上升為香港人雙重標準欺負人。這個例子太好笑了,你能拿別人的錯誤行為,來證明自己犯錯就是合理的嗎?那你為什麼不拿高標準要求自己,卻一定要跟低標準看齊呢?是生來有賤骨,就特別不想學好是嗎?

這件事,車廂中的香港人錯就錯在修辭有問題,下次注意盡量不要用集合名詞,要是我就會說:“你們這幾個大陸人如何如何”。或者故意噁心人一下也可以下個套兒:“你們這些大陸人如何如何。”當別人反駁你地域歧視時,馬上回應:“我說的是這些大陸人,又沒說那些大陸人,你自己沒錯幹嗎對號入座!”
下次再遇到類似情況,注意掌握下語言技巧吧~~~

又及:香港高官是不是也太閒了,何必搭理孔叫獸,對這個跟弄臣似的跳梁小丑就不能認真,否則太給他臉了。你跟孔慶東這廝隔空喊話,不覺降低格調有失身份嗎?

2012年1月14日 星期六

文藝,你好!

我說,不知道童鞋們有沒有發現。當我們提到熱愛文藝的群體時,一般都會局限在『文藝青年』上~~~再進一步也不過是依性別而分,不是『文藝男青年』就是『文藝女青年』~~~

是不是發現問題了?好像很少有人提什麼,文藝兒童、文藝少年、文藝中年、文藝老年、文藝長者!
恕我孤陋寡聞,似乎只有不佞自稱過『文藝婦女』,進而未來會不會成為『文藝家庭婦女』呢?那麼相應的會不會有『文藝婦男』、『文藝家庭婦男』?(話說在國外男主內、女主外,也所在多有)摸鬍子……

好像,文藝只是青年人的責任、興趣、愛好,其他群體都跟文藝無關,或者一旦把文藝同別的年齡段聯繫起來就只剩下可笑、諷刺了。但問題是,我們青年人不可能永遠青春恣意容顏不老,依規律也總會變為文藝阿姨、文藝嬸嬸、文藝叔叔、文藝大爺、文藝奶奶、文藝爺爺、文藝外婆、文藝外公~~~

在上面的文字結構下,好像文藝和以上人群的身份很不匹配,不倫不類,一聽就忍不住要笑。
但問題是,他們就不能文藝了吗?我想這些人總該還是會時不時拿文藝來當個消遣吧,可為什麼他們沒有文藝青年那樣的前綴?

其實很容易想明白,在普羅大眾心中,文藝少年兒童不合適是因為,兒童因年齡太小知識、藝術涉獵有限,還談不上有能力去文藝。
而中年、長者,他們在社會認知裏代表成熟、精英、中流砥柱,除了文藝工作者,文藝對他們而言並非生活重心,只是作為某種點綴出現,用以標示品味、身份。由於文藝似乎已經成為青年人的專利,那麼以年齡看,若說什麼文藝中年,無形中就成了向下看齊、標準降低,有失中年人成熟的身份了,簡言之把文藝同中年、長者扯在一起,只會顯得他們幼稚、不務正業。更何況,有很長一段時間『文藝青年』其實是貶義詞。設想一下,當我們在心中腹誹,某位五十開外的大叔太文藝了,那基本上就是種憐憫、貶斥的態度,進而還覺得他太過可笑。當然物極必反,即對中年人以文藝呼之,是讚其年輕有活力,不過這種情況非常少見。

那麼文藝又是如何在大眾心中變為青年人的特權?
首先,還是他們年輕吧?青春正盛的人有的是時間、精力、熱情將生活的重心放在閱讀、音樂、看戲上;最重要的是那種基本只屬於青春少艾的“好奇心”,樂於接觸新事物。
其次,相較於大多數少年兒童,青年的知識儲備、涉獵廣泛使得其已具備基本的理解能力,文藝作品放在他們面前至少不會對牛彈琴;即便不明白,也敢於求索。
再次,相對於中年人、長者,青年還沒有被柴米油鹽、枯燥工作、複雜人際關係磨滅掉熱情、希望、好奇心。他們不會老而世故說什麼“這有什麼用?這有什麼意義?那不過是浪費時間罷了。……”
第四,文藝過度了,也有壞處,就是耽於幻想、不切實際。然而這不也正是青年人的特點嗎?
最後,還沒想到~~~

總之呢,作為小小的一個我,除了吃不上飯,應該會文藝到底吧~~~就這樣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從文藝女青年,升格為文藝姐姐、文藝婦女、文藝中年婦女、文藝家庭婦女、文藝阿姨、文藝大媽、文藝大嬸、文藝auntie、文藝奶奶、文藝grandma、文藝白髮盈巔、文藝顫顫巍巍、文藝行將就木、文藝駕鶴西歸……


2012年1月12日 星期四

讀李長聲:《日邊瞻日本》《東居閒話》《哈,日本》

東居閒話
早先,我並不知道李長聲到底有多大名氣,或者著名於哪個領域。知道這個名字源於一檔談話節目《鏘鏘三人行》,看他樣子就好像小酒剛喝到起興,忽然被人拉來座談,半瞇著眼心不在焉,有點微醺的陶陶然。之後過了大約一年多,在“中國美術館”看完展覽《CHANEL 法國設計先鋒與藝術大師們的對話》,順道轉去臨近的三聯書店考察最近流行哪些讀物,好記下名字去首都圖書館借來瞧瞧~~~

閒逛到書店地下漫無目的瀏覽著,只覺“李長聲”這三字還算眼熟,就拿起他的《東居閒話》隨便找些篇目翻翻,一看之下著實有些出乎意料。之前對其根本不太當回事嘛,雖然知道他是作家,卻從沒想過讀讀作品。因為一直以來就有個讀書底線,對一九四九以後受過教育的大陸作者沒必要太過認真,無論小說、雜文乃至翻譯作品等凡是以書籍形式出版的文字,我基本沒讀過多少,實在是被之前那些讀過的再也傷不起了~~~

李長聲著實算個異類,他1949年出生,雖然成長於破四舊視文化如糞土的文革,可中文非常漂亮。我一直以為,現在大陸的白話文很難看,沒有生氣,套話廢話一籮筐不說,句子裏充斥的地得了,讀來囉囉嗦嗦;要不就是在那裏玩弄流行語、網絡語言,把貧嘴當作幽默,實則貧乏無趣。總之,就是很難看到中文美。在前面那些奇葩中,能有個出淤泥而不染的李長聲,中文幸甚!(這位婦女,你太誇張了吧!)

通過李長聲,更加讓我堅信一點,若想寫出優美的現代中文,務必具有紮實的文言文基礎。優秀文言文特點是凝煉,廢話很少,遣詞用字字斟句酌,可古人又不是刻意為之,作為一種運用千多年的成熟文體,熟悉到早就成為生活一部分,自然手到意到信手拈來。而我們所謂的現代中文(這裏就不展開古代白話文了),運用時間不足百年,尤其經過四九以後六十餘年的荼毒,早就慘不忍睹,看看那些令人生厭的官樣文章吧,其後上行下效也自然而然。上層建築如此不堪,上下其實心知肚明,下層基礎中不少普通人出於嘲笑、反諷、不屑生活中無處不在卻等而下流的精英文化,又自然會對黨八股反其道而行,可惜他們並不具備良好中文素養,也許一時有些新意,但缺少恆久的語言魅力。所以我很愛看香港作家的文字,他們的傳統文化沒有斷層,而華洋雜處又帶來新的生命力,反正有大陸人再說香港是文化沙漠我總要嗤之以鼻。

再次說回李長聲,他的特色是什麼呢?
其一、大約能感受到他具備不錯的文言文基礎,至少讀過不少古代經典著作。來看看他組織、運用語言的能力:
藍與紅花曾經是兩大植物染料。“詩經”時代人們“終朝採藍”,染出“青青子衿”。兩千多年來,人活了一輩又一輩,至今猶愛說“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八月裏來跳阿波》)

其二、是他獨到見解中的犀利、深刻,時時發人深省:
大眾,說來很有點曖昧,可能被捧為“人民”,也可能被貶為“愚民”。大眾是與領袖、精英對比而存在。後者被視為文雅、高級時,則前者粗野、低級;反之,後者有傲慢、輕浮、腐敗等劣性,相比之下,前者有質樸、堅實、健康等優點。(《自行車大眾文化》P101)
傳聞女高中生的水兵服,空中小姐的制服和護士的白大衣在紅燈區是煽情的三大“工作服”。那裏的女人個個像鬥牛士,用此類清純的裝扮來逗引、激昂、宰殺男人們。……,這幾樣制服在世間最通用,彷彿代表著青春和理想,代表著服務精神。(《女學生的水兵服》P223)
不過,什麼事物一旦被捧為傳統文化,就會被恣意美化,別人往往也只好跟著欣賞。(《神秘的藝妓》P59)
人生全都是徒勞,就只有一死,不是死於愛的絕望,而是死於生的徒勞(《神秘的藝妓》P60)
日邊瞻日本

其三,不動聲色間的幽默,他雖不至讓你捧腹大笑,文中倒是屢見靈氣逼來的見解令人會心一笑:
日本所謂劍,是刀劍的總稱,也是刀的美稱,所以,分明在那裏耍大刀,卻叫做“劍道”。無論工藝精湛到什麼份兒上,評價刀的好壞根本還是在鋒利,而這鋒利是對於人體而言。刀是武士的靈魂,那就是說,武士不殺人就丟了魂兒。(《菊是什麼菊》P52)
外國遊客多,東京明治神宮的錢箱“國際化”,裏面有各國硬幣,多達七八百種,神們閒下來也可以玩玩收藏或倒匯。似乎日本神總在睡大覺,當啷一聲投了錢,還得拍兩下掌才叫得醒;葬禮也拍手,但不能拍出聲,以免驚起了死人。(《到處有神社》P61)
孩子上幼兒園,母親是中國人,給他帶上滿滿一盆子,飯菜香噴噴,但看見其他日本小朋友的“便當”裏擺得像花圃,幾片胡蘿蔔也切成五角星,疏落有致,於是求媽媽也做出花樣來,他當然不懂,中國飯菜的工夫豈是在擺設上。一勺在手,講的是火候,沒人在盤子上搞造型藝術。……東西生著吃,恐怕除了擺設也就沒什麼可料理的了。(《日本人的鍋碗瓢盆》)
從上面引文可以看出,他旅居日本廿餘年,卻對筆下日本頗多鄙夷。李長聲給人感覺,以來自兲朝上國的身份冷眼俯視“撮爾小國”,彷彿他們大部分人、大部分行為都是那麼可笑、反復。這種旁观者高高在上的幽默、讽刺,虽然很逗,却寒意十足。

其四,李長聲對日本的認識還是很深刻的,寥寥數語就能解開外國人對日本的諸多不解,令人茅塞頓開。比如之前我在《2011REAL 日本記錄片映像交流會》觀看名為《大海嘯之後》的紀錄片,該片記錄了日本2011311東日本大地震發生後,那一片狼藉土地上的人與物。看片過程中,讓我這個外國人極度驚訝的是,那些失去親人、家園的人們,為什麼還有閒心對著攝像機笑,那些笑太刺眼,我真的無法理解,那種時候不是應該愁眉不展、痛苦甚至悲傷落淚嗎?而導演居然還說,他採訪的那些人都是如何如何彬彬有禮讓人欽佩~~~我的費解,在李長聲書中找到了答案:
柳田國男所說的“微笑”,皮笑肉不笑,恰恰不是內向的,而是笑給人看,像假面一樣掛在臉上,禮節地待人處事。從電視上觀看演藝界人士參加追悼會,接受採訪時,他們臉上忽而浮起微笑,忽然現出哀戚,表情的變化表明著對人關係的變化。微笑時他是以本人面對記者,哀戚時心情轉向死者。而且,這一絲微笑也就在自己和記者之間畫上一條界限:你是局外人。“微笑”之為笑,並非生來與俱的本能,乃是在人際關係中修煉出來的。(《日本人的笑》P33)

其五,雖然目前很喜歡李長聲,可不得不說,他寫東西有時候也難免想當然、自以為是,常常還會犯些基本錯誤。我猜想,那是因為他沒心思在看不上眼的事物上浪費時間吧。結果就讓我抓到了不少把柄:
漫畫是日本的代表性文化?
(nani註:日本)過去把漫畫視為孩子的東西,乃至貶之入地,是不堪回首的了。然而,現今儘管“文化”二字儼然已成為了皇帝的新衣,也照舊有人對漫畫這東西嗤之以鼻,甚至聽得到“漫畫亡國論”。在很大程度上,漫畫的崇高,不過是漫畫家及其評論家、出版商造的聲勢罷了。難怪學過哲學的池田理代子期待著,等到把看漫畫視為理所當然的一代成長起來,佔領社會中樞,承認漫畫是一種文化的時代也就到來了。莫非已等得不耐其煩,這位紅極一時的嫻雅的女漫畫家人到中年,最近卻擲下畫筆,考進音樂學院學唱歌去也。(《漫畫到底是什麼》P94)
先不說這段文字中無處不在的冷嘲熱諷,大家也自然能感覺他中文水平很高。但是,作為我最愛的漫畫家池田老師,人家可不是最近才擱下畫筆好嗎?九〇年代老師就已經主攻音樂界了,謝謝!
另一個非常刺目的錯誤是,在《一有機會就要裸》他寫道:
“大名鼎鼎的漫畫家柴門文,女”“特地去觀賞了”“黑石寺蘇門祭”“只見男人們踏雪裸奔而來,有四五百人,其中約有20%是全裸,雄赳赳毫無愧色。她覺得美,夢幻一般美。據當地人說,過去只有做皮肉生意的女人才會看,如今連年輕女人也來看,當然,看的是民俗,看的是傳統文化。”“柴門文是2003年去看的。”
顯然李長聲太過想當然,把柴門文當成了“年輕女人”大加諷刺,可事實是我第二愛的柴門文老師生於1957年,2003年時,已經四十有六,是無論如何也算不得年輕的中年人了。當然,若他辯解四十六歲也屬“年輕女人”範疇,我還真無話可說~~~況且他這篇《一有機會就要裸》成於2007年以後,那時的柴門文也已經到了知天命的五十歲,這個“年輕女人”的說法怎麼也說不過去吧。
(注:以上文字抄自《哈,日本》)

一個作家自然不可能讓你感覺十全十美,我就不喜歡李長聲對正體字、漫畫、對日立場等態度,但依舊喜讀其文字,之前在三聯書店看《東居閒話》直到結業音樂響起,之後便跑去圖書館借了《日邊瞻日本》、《哈,日本》,一口氣連讀三本,可見喜愛程度~~~
非常痛快之餘不得不向作者說聲抱歉~~~~您認為圖書館、開架閱讀的書店把書白白給讀者看去沒向作者付錢~~~我確實佔了您三本書的便宜,真是不好意思呀!不過,您既然這麼想,讀者為維持自尊也不得不小小抗議,您的書能不能不要有太多重複內容,否則三本書一起買豈不很虧?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西廂記》讀後感及摘抄


終於讀完王實甫的《西廂記》。說到『終於』,實在是該戲共五本,每次讀到第三本就死活看不下去了。可作為一個有始有終的人,每放棄一次就會從頭再看,就這樣前三本我用四年時間看了不下六遍,到2011年底可說是終於磨蹭完了~~~並不是自己對中國古典戲劇沒有興趣,目前四大劇本徹底讀完的有《桃花扇》、《西廂記》;《長生殿》看了一半;其中除《牡丹亭》未讀,個人最愛《桃花扇》,《長生殿》較為典雅。最頭疼的是這個《西廂記》,要說優點不過是情節一波多折,總有點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辭較為優美。
(下面涉及劇透)
概述全劇就是:張珙於寺中偶遇崔鶯鶯,一見鍾情;時有叛軍圍寺欲奪鶯鶯為妻,值此危難之際,張生修書一封請到救兵退去半萬賊兵;而崔母卻背棄前言(將鶯鶯許與退兵之人),令鶯鶯、張生為兄妹。其後鶯鶯托紅娘傳信相約張生待月西廂下,等到張生翻牆前來赴約,鶯鶯卻責其孟浪;張生以為自己再次被騙,正兀自痛苦,想不到鶯鶯二傳信箋,於深夜親赴張生處相會繾綣(說白了就是上床了~~~)。事發,為崔母所知,無奈之下許以婚配,但要張生考取功名,二人只得暫告分離。張生於路中客棧休息,不期鶯鶯尋來相聚,卻道是大夢一場。半載相思離別,換來金榜題名,值張生趕去提親路上;鶯鶯前有婚約之夫家鄭恆跑來橫生枝節,造謠張生已與尚書女成親;適時張生趕至,分辨根由解除誤會,鄭恆自殺而亡,鶯鶯張珙終成眷屬,大團圓Happy ending!

情節基本就是,當你以為兩人可以在一起了,偏偏生出枝節令其離散,反正好事多磨,總要等到完結那一刻才能最終成就。略過曲折情節不提,劇中最讓我煩的就是兩位主角,越看到後面越有種:張珙自戀熱愛腦補、鶯鶯輕佻反复無常,反正倆人都不是好東西的趕腳~~~張生永遠都是八字還沒一撇呢,就在腦中浮想聯翩到匪夷所思的境界,人家看他一眼他就相思成疾幻想佳人在懷了;賊兵剛退,崔母邀張生宴飲,他就能幻想到與鶯鶯交頸纏綿了!總之,張生是那種完全不顧實際,大腦思路永遠背離現實呈跳躍發展,往往其腦補世界的終極幻想都會導向至綢繆、繾綣、纏綿、巫山——翻譯成白話就是上床上床再上床~~~而鶯鶯呢,除開說話較為雅緻,其行為完全不像大家閨秀,作為一個唐代四大門閥家小姐,與張生各種調情、主動投怀送抱不說,與張生婚事遭其母阻止,居然咒罵母親是老虔婆等等出言不遜。
總之,在王實甫塑造下,張珙、崔鶯鶯、紅娘的言行舉止,基本不符合他們應有之身份。違和感時時襲來,令讀者如我總在自問:這怎麼可能!太離譜了,張生太能腦補了!鶯鶯在不自重了!

另外想說的是,最近崑曲市場非常火爆,這倒是讓我相當詫異。以我淺見,要想真正聽明白崑曲唱的是什麼,相應的文言文基礎是入門前提吧:除了家學淵源、漢語文文學專業、古代漢語愛好者等這幾類對文言文頗有暸解的人,普通觀眾怎麼可能明白?!由於明顯的入門門檻,決定了崑曲只可能是小眾愛好的藝術;更令我不解的是,崑曲目前的有力倡導者白先勇居然會說崑曲在國外外國人也能明白,這我就更不能苟同了!且不說文言文問題,僅以《西廂記》舉例,裏面充斥大量現代人不暸解的典故、知識,我手頭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本子,註釋文字遠超正文數倍;而劇本中更有不少元代俚語、方言,致使明清時就出現不少註釋本子,隨便舉幾個例子:“哩也波,哩也囉”、“也麼哥”、“花木瓜”……問題是離元代尚近的明清,對其意思都需要註家來解讀,我就更不相信沒有基礎知識儲備的現代觀眾能明白他們到底什麼意思!拿我來說,雖然劇本看了不少遍,奈何資質有限,很多內容也忘記了確切意思。更何況是那些沒有任何準備,初次觀看的觀眾,他們又能明白幾分?所以請原諒我,難掩對這些人一幅陶陶然、如痴如醉的鄙夷~~~

另外,現代對於崑曲的宣傳是不是也太過了,引用李長聲在《神秘的藝妓》所言:『不過,什麼事物一旦被奉為傳統文化,就會被恣意美化,別人往往也只好跟著欣賞。』,他說的是日本,於中國同樣如此。在我印象中,知堂(周作人)就曾提及,是他還是魯迅就對崑曲還是京劇不太欣賞,因為觀看《西廂記》時有一幕印象很壞,舞台上張珙與崔鶯鶯在室內雲雨,紅娘就在外面自慰並發出淫聲浪語~~~這麼看來,崑曲也未見得如宣傳所言如何如何典雅吧。可現在為什麼從來都不提?我們可以說瑕不掩瑜,可你至少要讓大家暸解一個全面的崑曲、京劇吧。沒有必要因為她成了世界遺產,就掩蓋其本來面目,以誨淫誨盜來招搖撞騙。

之前說過《西廂記》文辭頗優美、雅麗,摘抄些個人欣賞的片段,另有些註釋也不錯,一並抄錄如下:

01.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楔子 P2
可正是
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
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02.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第三折 P47 張生於西廂遇鶯鶯上香離去後,各種美麗情景、思緒,富含腦補。
【幺篇】我忽聽、一聲、猛驚。元來是撲剌剌速鳥飛騰,顫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
        小姐你去了呵,那裏發付小生!
【絡絲娘】空撇下碧澄澄蒼苔露冷,明皎皎花篩月影。白日淒涼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
【東原樂】簾垂下,戶已扃。卻才個悄悄相問,他那裏低低應。月朗風清恰二更,廝徯幸,他無緣,小生薄命。
【綿搭絮】恰尋歸路,佇立空庭,竹梢風擺,斗柄雲橫。呀,今夜淒涼有四星,他不亻秋人待怎生!雖然是眼角傳情,咱兩個口不言心自省。
          今夜堪睡到得我眼裏呵!
【拙魯速】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帷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棱,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裏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幺篇】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有一日柳遮花映,霧障雲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恁時節風流嘉慶,錦片也似前程;美滿恩情,咱兩個畫堂春自生。
【尾】一天好事從今定,一首詩分明照證。再不向青瑣闥夢兒中尋,則去那碧桃花樹兒下等。

03. 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第四折 P113 崔鶯鶯聽張珙奏琴感想 (前情:【調笑令】……潛身再聽在牆角來,元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禿厮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
【麻郎兒】這的是令他人耳聰,訴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懷者斷腸悲痛。

04. 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圞雜劇 第四折 P242
【沈醉東風】不見時準備著千言萬語,得相逢都變做短嘆長吁。他急攘攘卻才來,我羞答答怎生覷。將腹中仇恰待伸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則道個『先生萬福』。

註釋部分摘抄:
06. 關於中國人自古就看不起農村人:註釋26 P60
村:粗俗,無知,“雅”的反義詞。翟灝《通俗編》卷十《品目》“村氣”:“《隋唐嘉話》‘薛萬徹尚丹陽公主,太宗嘗謂人曰:“薛駙馬有村氣。”’《續演繁露》:‘古無“村”名,今之“村”,即古之鄙也。凡地在國中、邑中,則名之為“都”。都,美也,言其人物衣製皆雅麗也。凡言美曰都,“子都”、“都人士”、“車騎甚都”是也。及在郊外,則名之曰“鄙”,言其樸質無文也。隋世乃有“村”名。唐令:在田野者為村,別置村正二人。則村之為義著也。故世之鄙陋者,人因以“村”目之。’”
說白了,跟現在罵人話『農民』一個意思。

07. 過去看白話複述版,沒太大感觸,讀罷原文,竟覺淒美已極:註釋40 P196
徐士範曰:“出《煙花錄》:昔有一商,美姿容,泊舟於西河下。岸上高樓中一美女,相視月餘,兩情已契,弗遂所願。商貨盡而去,女思成疾而亡。父遂而焚之,獨心中一物不化如鐵,磨出,照見中有舟樓相對,隱隱如有人形。其父以為奇,藏之。後商復來,訪其女,得所由,獻金求觀。不覺淚下成血,滴心上,心即成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