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涉及劇透)
概述全劇就是:張珙於寺中偶遇崔鶯鶯,一見鍾情;時有叛軍圍寺欲奪鶯鶯為妻,值此危難之際,張生修書一封請到救兵退去半萬賊兵;而崔母卻背棄前言(將鶯鶯許與退兵之人),令鶯鶯、張生為兄妹。其後鶯鶯托紅娘傳信相約張生待月西廂下,等到張生翻牆前來赴約,鶯鶯卻責其孟浪;張生以為自己再次被騙,正兀自痛苦,想不到鶯鶯二傳信箋,於深夜親赴張生處相會繾綣(說白了就是上床了~~~)。事發,為崔母所知,無奈之下許以婚配,但要張生考取功名,二人只得暫告分離。張生於路中客棧休息,不期鶯鶯尋來相聚,卻道是大夢一場。半載相思離別,換來金榜題名,值張生趕去提親路上;鶯鶯前有婚約之夫家鄭恆跑來橫生枝節,造謠張生已與尚書女成親;適時張生趕至,分辨根由解除誤會,鄭恆自殺而亡,鶯鶯張珙終成眷屬,大團圓Happy ending!
情節基本就是,當你以為兩人可以在一起了,偏偏生出枝節令其離散,反正好事多磨,總要等到完結那一刻才能最終成就。略過曲折情節不提,劇中最讓我煩的就是兩位主角,越看到後面越有種:張珙自戀熱愛腦補、鶯鶯輕佻反复無常,反正倆人都不是好東西的趕腳~~~張生永遠都是八字還沒一撇呢,就在腦中浮想聯翩到匪夷所思的境界,人家看他一眼他就相思成疾幻想佳人在懷了;賊兵剛退,崔母邀張生宴飲,他就能幻想到與鶯鶯交頸纏綿了!總之,張生是那種完全不顧實際,大腦思路永遠背離現實呈跳躍發展,往往其腦補世界的終極幻想都會導向至綢繆、繾綣、纏綿、巫山——翻譯成白話就是上床上床再上床~~~而鶯鶯呢,除開說話較為雅緻,其行為完全不像大家閨秀,作為一個唐代四大門閥家小姐,與張生各種調情、主動投怀送抱不說,與張生婚事遭其母阻止,居然咒罵母親是老虔婆等等出言不遜。
總之,在王實甫塑造下,張珙、崔鶯鶯、紅娘的言行舉止,基本不符合他們應有之身份。違和感時時襲來,令讀者如我總在自問:這怎麼可能!太離譜了,張生太能腦補了!鶯鶯在不自重了!
另外想說的是,最近崑曲市場非常火爆,這倒是讓我相當詫異。以我淺見,要想真正聽明白崑曲唱的是什麼,相應的文言文基礎是入門前提吧:除了家學淵源、漢語文文學專業、古代漢語愛好者等這幾類對文言文頗有暸解的人,普通觀眾怎麼可能明白?!由於明顯的入門門檻,決定了崑曲只可能是小眾愛好的藝術;更令我不解的是,崑曲目前的有力倡導者白先勇居然會說崑曲在國外外國人也能明白,這我就更不能苟同了!且不說文言文問題,僅以《西廂記》舉例,裏面充斥大量現代人不暸解的典故、知識,我手頭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本子,註釋文字遠超正文數倍;而劇本中更有不少元代俚語、方言,致使明清時就出現不少註釋本子,隨便舉幾個例子:“哩也波,哩也囉”、“也麼哥”、“花木瓜”……問題是離元代尚近的明清,對其意思都需要註家來解讀,我就更不相信沒有基礎知識儲備的現代觀眾能明白他們到底什麼意思!拿我來說,雖然劇本看了不少遍,奈何資質有限,很多內容也忘記了確切意思。更何況是那些沒有任何準備,初次觀看的觀眾,他們又能明白幾分?所以請原諒我,難掩對這些人一幅陶陶然、如痴如醉的鄙夷~~~
另外,現代對於崑曲的宣傳是不是也太過了,引用李長聲在《神秘的藝妓》所言:『不過,什麼事物一旦被奉為傳統文化,就會被恣意美化,別人往往也只好跟著欣賞。』,他說的是日本,於中國同樣如此。在我印象中,知堂(周作人)就曾提及,是他還是魯迅就對崑曲還是京劇不太欣賞,因為觀看《西廂記》時有一幕印象很壞,舞台上張珙與崔鶯鶯在室內雲雨,紅娘就在外面自慰並發出淫聲浪語~~~這麼看來,崑曲也未見得如宣傳所言如何如何典雅吧。可現在為什麼從來都不提?我們可以說瑕不掩瑜,可你至少要讓大家暸解一個全面的崑曲、京劇吧。沒有必要因為她成了世界遺產,就掩蓋其本來面目,以誨淫誨盜來招搖撞騙。
之前說過《西廂記》文辭頗優美、雅麗,摘抄些個人欣賞的片段,另有些註釋也不錯,一並抄錄如下:
01.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楔子 P2
可正是
人值殘春蒲郡東,門掩重關蕭寺中。
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
02. 第一本 張君瑞鬧道場雜劇 第三折 P47 張生於西廂遇鶯鶯上香離去後,各種美麗情景、思緒,富含腦補。
【幺篇】我忽聽、一聲、猛驚。元來是撲剌剌速鳥飛騰,顫巍巍花梢弄影,亂紛紛落紅滿徑。
小姐你去了呵,那裏發付小生!
【絡絲娘】空撇下碧澄澄蒼苔露冷,明皎皎花篩月影。白日淒涼枉耽病,今夜把相思再整。
【東原樂】簾垂下,戶已扃。卻才個悄悄相問,他那裏低低應。月朗風清恰二更,廝徯幸,他無緣,小生薄命。
【綿搭絮】恰尋歸路,佇立空庭,竹梢風擺,斗柄雲橫。呀,今夜淒涼有四星,他不亻秋人待怎生!雖然是眼角傳情,咱兩個口不言心自省。
今夜堪睡到得我眼裏呵!
【拙魯速】對著盞碧熒熒短檠燈,倚著扇冷清清舊帷屏。燈兒又不明,夢兒又不成;窗兒外淅零零的風兒透疏棱,忒楞楞的紙條兒鳴;枕頭兒上孤另,被窩兒裏寂靜。你便是鐵石人,鐵石人也動情。
【幺篇】怨不能,恨不成,坐不安,睡不寧。有一日柳遮花映,霧障雲屏,夜闌人靜,海誓山盟——恁時節風流嘉慶,錦片也似前程;美滿恩情,咱兩個畫堂春自生。
【尾】一天好事從今定,一首詩分明照證。再不向青瑣闥夢兒中尋,則去那碧桃花樹兒下等。
03. 第二本 崔鶯鶯夜聽琴雜劇 第四折 P113 崔鶯鶯聽張珙奏琴感想 (前情:【調笑令】……潛身再聽在牆角來,元來是近西廂理結絲桐。)
【禿厮兒】其聲壯,似鐵騎刀槍冗冗;其聲幽,似落花流水溶溶;其聲高,似風清月朗鶴唳空;其聲低,似聽兒女語,小窗中,喁喁。
……
【麻郎兒】這的是令他人耳聰,訴自己情衷。知音者芳心自懂,感懷者斷腸悲痛。
04. 第五本 張君瑞慶團圞雜劇 第四折 P242
【沈醉東風】不見時準備著千言萬語,得相逢都變做短嘆長吁。他急攘攘卻才來,我羞答答怎生覷。將腹中仇恰待伸訴,及至相逢一句也無。則道個『先生萬福』。
註釋部分摘抄:
06. 關於中國人自古就看不起農村人:註釋26 P60
村:粗俗,無知,“雅”的反義詞。翟灝《通俗編》卷十《品目》“村氣”:“《隋唐嘉話》‘薛萬徹尚丹陽公主,太宗嘗謂人曰:“薛駙馬有村氣。”’《續演繁露》:‘古無“村”名,今之“村”,即古之鄙也。凡地在國中、邑中,則名之為“都”。都,美也,言其人物衣製皆雅麗也。凡言美曰都,“子都”、“都人士”、“車騎甚都”是也。及在郊外,則名之曰“鄙”,言其樸質無文也。隋世乃有“村”名。唐令:在田野者為村,別置村正二人。則村之為義著也。故世之鄙陋者,人因以“村”目之。’”
說白了,跟現在罵人話『農民』一個意思。
07. 過去看白話複述版,沒太大感觸,讀罷原文,竟覺淒美已極:註釋40 P196
徐士範曰:“出《煙花錄》:昔有一商,美姿容,泊舟於西河下。岸上高樓中一美女,相視月餘,兩情已契,弗遂所願。商貨盡而去,女思成疾而亡。父遂而焚之,獨心中一物不化如鐵,磨出,照見中有舟樓相對,隱隱如有人形。其父以為奇,藏之。後商復來,訪其女,得所由,獻金求觀。不覺淚下成血,滴心上,心即成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