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1日 星期六

返场曲之夜

年根时,维也纳都会举行新年音乐会。辉煌的金色大厅自然不是我这种下里巴人可以混迹的。曲目除了圆舞曲就是波尔卡,我又不会跳这些舞,也就不跟着瞎起哄了。

昨天到现在,开着电脑循环播放了一整天的2002柏林夏季森林音乐会。曲单上是这么介绍的:名为“返场曲之夜”,自然是荟萃了众多短小而好听的管弦乐名曲。
确实好听,也很热闹,荤素俱全。正合适这样的新年。
屏幕上是夏季,我却在这样的冬天,窝在床上看看书、看看电脑。
有点羡慕德国人。他们是怎么想的?居然会在柏林近郊的森林中修建这么个露天剧场,人们听着音乐,或卧或坐,没有了西服革履盛装出席的正襟危坐。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时而伴着乐曲起舞、时而随着旋律大笑,每到高潮的结尾,听众的掌声是绝不会吝惜的(还记得伊扎克的第一次个人演奏吗?)。我只想到了一个词去形容:“天人合一”,音乐应该就是这样的吧。

乌压压的一片人,德国人都长这样呀,当然了里面还掺着些亚非拉的种。曾经德国女人会嫌自己的身材太强壮,可今天怎么没了影子,至少我看见的男男女女都精瘦得很。这就要感谢地球成为了村子,趁着世界大融合的当,人种也改良了一把。都说混血儿漂亮,看看这张DVD就知道了。本来我还杞人忧天地为人类的命运操过心,原来从生物学的观点看去,还不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柏林爱乐乐团,应该是个可以刻在历史上的名字了。里面的每位音乐家,能留下名字的却不多。我只知道帅气但脾气坏透了的卡拉扬,还看过前首席小提琴的传记《弦裂》。知道那里挑选人才的严格,主要岗位自不必说,估计就是个敲锣打鼓的想要进去,也不会太轻松。一辈子精益求精的技术,难道就是敲个锣、打个鼓?那也不容易,能混到柏林爱乐这种殿堂级水准的才几个呀。

传统的结束曲《柏林的空气》响起,却出现少见的一幕,随着欢快的节奏,所有人起立、摆动着身体、合着旋律拍着巴掌,人们竟不约而同地吹起了风响的口哨,其实“严肃音乐”就是个名字而已。多好啊……

2002年的音乐会结束了,我还是可以重放地。
我的2004年过去了,我又该怎么重放呢?

这是节目表:

1.斯坦尼斯拉夫-莫纽什科:《哈尔卡》-马祖卡舞曲
2.亨利-维尼亚夫斯基:《波兰舞曲》
3.彼得-柴可夫斯基:《回忆留恋的地方》-旋律
4.彼得-柴可夫斯基:圆舞曲-谐趣曲
5.鲁佩托-夏彼-伊-洛伦特:《捣乱者》序曲
6.汉斯-克里斯蒂安-拜伦:香槟加洛普
7.外山雄三:《幽玄》-天人之舞
8.让-西贝柳斯:悲伤圆舞曲
9.爱德华-埃尔加:《少年魔杖》-野熊

10.理查德-瓦格纳:《罗恩格林》第三幕前奏曲
11.弗里茨-克莱斯勒:中国花鼓
12.约翰-威廉姆斯:《闻香识女人》-探戈舞曲
13.尼科洛-帕格尼尼:威尼斯狂欢节
14.卡尔-迈克尔-齐雷尔:维也纳市民圆舞曲
15.彼得-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双人舞
16.彼得罗-罗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
17.安东尼-德沃夏克:斯拉夫舞曲
18.乔治-比才:《阿莱城的姑娘》-法兰多拉舞曲
19.保罗-林克:《柏林的空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