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日報 2007.03.18/ 副刊/陶傑/ 黃金冒險號
《姨媽的後現代生活》應該是導演許鞍華從影以來的最佳作品,比起《女人四十》的香港小格局,《姨媽》講的是一個六十歲的中國女人,映照的卻是一個患難的大時代。一部好電影,卻很容易陷入了一點點困局。為什麼?因為在市場上,看得明白這部電影的,只有兩種人:一是五十歲以上「文革」受害的一代──得益的一代,如坐擁國家資源的高幹子女不算;另一種,是良心尚存的中國人。
第一類人,根本不會掏腰包買票看電影,就像片中斯琴高娃飾演的姨媽本人,她會是電影院的座上客嗎?第二類,人數太少,屬於珍貴動物,因此,《姨媽》明明可以列為百年最優秀的中國電影頭十名,卻令人擔心其票房。剩下來可能進場的觀眾,就是所謂年輕的消費者了:就像片中趙薇這類,加上香港鄭中基和Twins的擁躉。他們對上一代的事不會有興趣,什麼叫做「知識青年上山下鄉」,一點記憶也沒有,連周潤發,他們也覺得「老餅」,一位「發哥」,不足以吸引二十多歲這一代。
香港觀眾,就只能進場看周潤發「搞笑」了。電影的宣傳海報,設計風格荒誕,以一對男女主角的喜劇形象當賣點,取向怪異。《姨媽》明明不是一部笑片,而是悲劇,表述得非常淺白,但主題別有深意,《姨媽》會令有良心的觀眾走出戲院沉思久遠,但這個世代,流行的是《翻生侏羅館》,把大腦帶進戲院的觀眾太少了。
《姨媽》的悲劇,不但在銀幕的人物故事中,如果電影不賣座,而且還在電影以外今日的中國社會。甚至可以說:不買票看這部戲,或者只為看周潤發如何「做小丑」,是觀眾自己選擇「遺忘」:遺忘片中姨媽這悲劇的一代,這種大城市中無處不在但又鬱結難張的小角色,還有就是遺忘塑造了姨媽悲劇人物的那段黑暗的歷史。這當然不是編導的原意,但電影裡含蓄而輕淡的哀愁,凝結成心靈旳震撼,卻不能不引起如此沉重的結論。正如讀巴爾扎克的《高老頭》令人掩卷沉思再三一樣,這位姨媽就是當代中國的高老頭,但是,在這個世代,誰還會讀巴爾扎克,或俄國的契訶夫呢?
這樣說,並不是故作高深,我只是真的不知道如何在一份大眾的通俗報紙專欄推許一部中國的好電影。如果您不明白,自己買票進場便是了,雖然我會整理一下,嘗試怎樣欣賞這位姨媽。
==========
怎么说呢,读了本文,想买票去看姨妈~~~
并不是故作高深,我想还是有很多人在读巴尔扎克契诃夫,本人就很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加缪等等~~~
陶杰,会否太过悲哀?
陶杰,是大才子,看过他一篇悼宋美龄的文字,不说惊为天人,也算震撼良久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