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8日 星期二

鲁迅祭 - 木心

鲁迅祭
——虔诚的阅读才是深沉的纪念
作者:木心
鲁迅先生的人文业绩行谊风范,历来多有专门论著,本文仅限于对先生的文章特色略事诠释,或有助于青年们重读“鲁迅”时简练以为揣摩。 

在我的心目中,鲁迅先生是一位卓越的“文体家”。

文学家,不一定是文体家,而读鲁迅文,未竟两行,即可认定“此鲁老夫子之作也”。

在欧陆,尤其在法国,“文体家” 是对文学家的最高尊称。纪德是文体家,罗曼罗兰就不是。

鲁迅这种强烈的风格特征,即得力于他控制文体之为用。文体,不是一己个性的天然自成,而是辛勤磨砺,十年为期的道行功德,一旦圆熟,片言只语亦彪炳独树,无可取代,试看“五四”迄今,谁有像鲁迅那样地一枝雷电之笔。

《野草》集,“秋夜”篇: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就只这几句,已是使我认知天才之迸发,骤尔不可方物。

当“秋夜”被选入国文课本后,全国中学教师讲课时都为难了,怎么也无法解说这两句的巧妙,为什么不是“有两株枣树”,而却要“还有一株也是枣树”呢,孩子们哈哈大笑,鲁迅先生不会写文章——这是鲁迅的得意之笔,神来之笔,从没有人用过此种类型的句法,乍看浅白、稚拙,细味精当凝练,这是写给成年人老年人看的——在文学上,凡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思维和意象,字句的功能就在于偏要绝处逢生,而且平淡天真,全然口语化,令人会心一哂,轻轻带过,不劳注目。

鲁迅发此一文,文坛为之震惊,它的艺术水准,可谓横绝一时,。论体裁,是西洋的散文诗,论文气,是离骚、九歌的郁勃骀荡。整体深蓝,“非常之蓝”,然后配以粉红(小花)雪白(灯罩)猩红(栀子)苍翠(飞虫),印象色彩,显示出一个画家的眼光和手段来。“秋夜”的调子是非常之蓝的背景,明艳的色点布置其间,读的时候宜一瞥而过,不要纠缠,这样就作者读者两潇洒,留下以后重读的余地。

“秋夜”虽偶露戾气,但非荒诞,夜半听到吃吃的笑声,竟发乎自己的嘴里,既魔幻又有深意——他退出自己,旁观自己,以构成美学:
“我即刻听出这声音就在我嘴里,我也即刻被这笑声所驱逐,回进自己的房,灯火的带子也即刻被我旋高了。”

这三个“即刻”的连续出现,意象和节奏极有力度,而且优美神秘,紧接着在深蓝的夜的氛围中,突然拈出一支猩红的栀子,是画在雪白的灯罩上的,这对比,这反差,越显得诡谲明丽——文章已告完成,但余绪未尽,精彩尚在后头:
“我点起一枝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 

前面先有“看那老在白纸罩上的小青虫,头大尾小,向日葵子似的,只有半粒麦子那么大,遍身颜色苍翠得可爱可怜”,这是充分的伏笔,然后挥下最后一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神完气足,寓意深长。

再看《好的故事》:
“河边枯柳树下几枝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吧,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被拉长,这时是泼辣奔迸的红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

此一段的绘画性之强,画家也该钦服,知先生之不尽也。画家都不忘为自己画像,尤其是伦勃朗,单凭他的几幅自画像就可名垂千古。鲁迅先生在其“一觉”篇中有意无意地作出了“文字自画像”,恬漠而庄严,一代文豪的形象永留人世:
“在编校中夕阳居然西下,灯火给我接续的光,各样的青春在眼前一一驰去了,身外但有昏黄环绕,我疲倦着,捏着纸烟,在无名的思想中静静地合了眼睛,看见很长的梦,忽而惊觉,身外还是环绕着昏黄,烟篆在不动的空气中上升,如几片小小夏云,徐徐幻出难以指名的形象。”

与“一觉”同样写得好的是“怎么写”(夜记之一):
“我沉静下去了,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望后窗外骨立的乱山中许多白点,是丛冢,一粒深黄色火,是南普陀寺的琉璃灯,前面则海天微茫,黑絮一般的夜色简直似乎要扑到心坎里,我靠了石栏远眺,听得自己的心音。”

“寂静浓到如酒,令人微醺”是我至爱之句,只有鲁迅写得出。

鲁迅全集中我尤为钦佩喜悦的作品,谨列如下:
  孔乙己
  故乡
  社戏
  在酒楼上
  孤独者
  伤逝
  秋夜
  雪
  好的故事
  一觉
  无常
  范爱农
  理水
  采薇
  铸剑
  出关
  怎么写

《故事新编》,可谓找到了最“鲁迅风”的文体,这以前的散文和小说是有木刻味漫画味的,《故事新编》是文笔史笔兼施了,又好在超乎考据故实之外而入乎人性情理之中,句法老到,谐趣横生,已非“幽默”二字可资恭维了——这无疑是鲁迅的成熟之作,巅峰之作,近百年来无人可以比拟的文学杰构。

有一点始终令我惊诧的是,鲁迅的文章,上来就是成熟的,苍劲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一发表,真有石破天惊之势,蔡元培在致周作人的信中说:“读了令兄的《孔乙己》和《药》,实在佩服到了五体投地呀五体投地……(大意)”鲁迅是学医的,转为文学家好像不需要预备期练习期,也因此证见其才份之高之大。

廿一世纪再读鲁迅的杂文,当年的是非曲直善恶已成了历史观照,但营营扰扰之间,事实的正负然否的基本原则还是存在的,不可含糊的。凡与鲁迅笔战过的人,后来的作为、下场都不见好,甚而很可耻,益显得鲁迅目光的犀利精准,魑魅魍魉一一难逃鲁迅的雷电之笔——看鲁迅的杂文,要着眼看整体,这么多的“论敌”攻上来,鲁迅都分别迎战,或一枪刺于马下,或连篇周旋到底,或投一光辉照澈来犯者的嘴脸,喜笑怒骂,皆成文章,但我总是为他叫屈,先生用不着与此辈歹徒耗费时间精力,他们实在不配与鲁迅论战的。可慨先生已成了象征性的人物,他为真理而战,为正义,为民族,为轩辕(中国)而奋斗不息。有人说这是因为鲁迅脾气坏,原因在于婚姻不如意,——真是小人之见,先生慷慨豪放温厚慈祥,小人口蜜腹剑,先生口剑腹蜜,他的天性极其纯良真挚,每见于其对幼年的回忆杂感的篇章中,至情至性,率然流露,读来心为之酸,眼为之热,是可传必传永传的。

大哉鲁迅,五四一人,凡爱读鲁迅文者都可能成为我的良友。

2010年9月24日 星期五

昨天太神奇了,遠目……

和姑姑吃飽了出門散食,結果先是遇上一對四十開外高大熊男子同志小手牽小手仿似閒庭信步悠遊於住宅區小河邊欣賞沿岸一派秋色……(這段長句中沒有一個“的”字,朕心甚慰……)

不一會,則看到一位男異裝者(癖耶?非耶?),扭捏著腰肢從我和姑姑身邊妖嬈而過,這次不是高跟鞋黑蕾絲超短裙,而是緊身牛仔褲配彩色花格襯衫,可是有如刀劈斧鑿的一張淩厲臉龐洩露了他的真身。但是遙遙望向其身後那抹銷魂身姿,當真是比女人還有女人味兒!

這時,不遠處頭梳頂心髻著一身墨色道袍的年輕道士騎著摩托車眼神淡然地衝進了我們的視野……霎時間,我猛然憶起那個從奧迪A8駕駛座中走出的胖大和尚,心情一時無比複雜……原來和尚和道士待遇居然差這麼多~~~

然而施施然攜伴走來的年老道姑則低調得多,擴大的黑色暗紋中式對襟夾襖看起來舒適熨帖,唯一顯得招搖的是橫貫頂心髻的那根細長簪子……再想想自己腦後拿筷子充作簪子的行為,實在是慚愧呀慚愧……

昨天,真是穿越的一天、歡快的一天,中秋真好!
總之,祝各位人月兩
、萬事順意!
(話說……好像晚了好幾天咯,呵呵,人家……人家……人家向來是慢半拍地……捂臉害羞跑開……)

2010年9月17日 星期五

陶傑·小農DNA

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陶傑的文章愈來愈走極端,過去還會當他是意有所指的反諷或者只是開開玩笑調侃而已。如今反而覺得他認真得益發偏激,甚至有些走火入魔,尤其言語更為尖酸刻薄,開始時估計很多人都受不了,現在是不是已經麻木到無視了吧?

老實講,陶傑的說話風格不改改,估計會進一步流失讀者。但好玩的一點是,過去他會說:
中國人的社會有癌症,而且不治,因為沒有白血球免疫系統,精英的良性細胞增生緩慢,不斷被癌細胞吞噬。」——《癌症哲學》;
可到了內地雜誌《南風窗》的專欄文中則變成:
科学地理解癌症,人生的许多疑难,迎刃而解,即使有家族遗传基因,也要打破宿命,做一个健康的快乐人。」——《癌症的社會哲學
這應該是考慮到受眾不同,發言較為謹慎,不過其固執之處倒是死活都不會改變,比如對DNA的堅持。另外,陶傑是不是有點不思進取?總是老生常談那些車軲轆話,這算不算思想僵化呢?
話說回來,像他這樣實在有點一稿多賣的嫌疑,賺錢不要太輕鬆哦。(梁文道也有這毛病)

縱有諸多怨言,但我始終不認為陶傑這個思想有什麽太大問題。 
他所謂的小農DNA(或者是其推崇的英國模式),說白了就是一種文化的慣性,它根植於各自文化本身中難以徹底拔出。這很像是柏楊在《醜陋的中國人》中提過的「醬缸文化」;
而梁文道在《村民公审甘乃威》中,也認同了陶傑的某些思想:
雖然我很不願意用陶傑常講的小農DNA去形容香港人的某些習氣,但又不得不承認,起碼在甘乃威求愛不遂這件事上,我們的表現實在很像文學中所描寫的那種封閉而遙遠的農村。

記得劉瑜在《禮儀之邦》的篇尾曾寫道:
在谈及“传统文明”的断裂时,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指向文革。但是在鲁迅笔下,那个远在文革之前的年代里,围观屠杀的人群就有那样的神情,“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将近100年过去了,这一堆人还是那一堆人。也许几千年来,从来就只有一堆人。
再往回看錢穆的書裏都談過類似的東西,不過他看到的更多是中華民族的優秀之處。

文化中有些一脈相承的傳統、思想實在很難改變,陶傑說得不錯,只是言辭尖刻很多人接受不了。
真的,您換個語言風格,效果會更好。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聽,那隻貓在叫春……

時已入秋,但窗外野貓叫春的聲音似乎每天都未停止過。

那些壓抑的、沈吟的、呢喃的、宛如嬰兒啼哭的,甚至聲嘶力竭的叫春聲,倒是見出種難以言喻的情致。

曾專注聆聽過某次歡愛,細細的低喃,轉至此起彼伏綿長的沈鬱呻吟,想像中那該是怎樣一番交頸相貼抵死纏綿?
陡然一連串拔高的尖叫與相互撕咬之後,瓦礫鬆動間各自絕塵而去不留牽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走得倒真是乾脆瀟灑。

記得某篇科技文章,言及唯有人、豬能體味到性慾的極樂,其他動物不過是順從本能的交配行為,難以感受到快感。可當你聽過上面那場活春宮後,什麽科學論調,大抵是不會再相信的了。

以天為被以地為席的野合,淫蕩得如此激烈、坦蕩,縱情聲色間別有一番忘我、快意……


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

ゆめ見るもの讀後(追夢者 by 木原音瀨)

《追夢者》和《彼得与狼》有點類似,尤其兩對男主角在一起的因由。

嗯……雖然木原沒有直接點出桐野套李的性向,但他應該是天生的同志,從初會村迫雅連說話都緊張,其後不斷遷就與照顧,還趁其熟睡偷吻等等都暗示了套李的本性呀,結尾假作以死相逼實為求愛的行為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套李看來,雅很像是父親的翻版,二人皆陶醉在脫離現實、透明且美好的理想國中,也“只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只会做自己喜欢的事”。套李雖然對父親的行為無力對抗(or無可奈何?),但鑒於身邊有個如出一轍的傢伙,他便將自己對父親的反叛、不滿、抗議,如數奉還到了雅身上。而這些類似報複的行為,在結尾達到了高潮:“在村迫的小腹上摩擦射精了,射了很多次,村迫的身子都被自己的体液弄得粘糊糊的了。”

要知道雅有嚴重潔癖,把黏糊糊的精液塗在他身上,簡直類似惡作劇般的玷污和褻瀆,而雅只能任其宰割根本無力反抗。所以套李才會充滿成就感地說出“好開心”,這在某種意義上是套李對父親的成功反抗。

只是有一點不滿意,套李性格前後不太一致,之前還很脆弱動不動就抹眼淚,後面突然變得堅強+心機滿滿了,轉變過快~木原要是能加點鋪墊就更好了。

除此之外,私以為小說中也滲透了木原對作家這個職業和小說的某些看法,比如:小說中的理想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區別,讀者想像的作者和真實作者的差別等等。

通觀全篇,再回到《追夢者》的標題。兩個追夢者,一個活在夢想中難以抽身;另一個則被狠狠戳穿那個夢幻的世界,對現實幾乎難以接受。這是不是也恰好反映了木原對現實和夢想的態度呢?

我一直認為,木原對耽美小說是有一定抱負的,不是靠它混口飯那麼簡單。

總之,希望看到這篇小說的後續……又有得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