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古典音樂這潭水是真夠深的~~~

一直都在聽Julian Bream(JB)的幾張CD,尤其喜歡他的Edition Vol.20: J.S. Bach Lute Suites, Trio Sonatas
之前除了Classical Guitar,我對古典音樂興趣幾乎可以說是沒有,但聽了JB改編的Bach作品,一下子對Bach產生了興趣,尤其是Trio Sonatas給人感覺層次豐富、結構精妙,回旋往復、連綿不絕,那些旋律談不上優美,卻能令你摒除外物頭腦只因旋律而動,被那些音樂牽引,真可達致忘我境地,上升再上升,不停旋轉下去……

為了更進一步了解Bach,加入了豆瓣Bach小組,同時發貼詢問,這張Bach Lute Suites, Trio Sonatas的相關問題,比如:Bach也創作過Lute的作品嗎?還是說CD這些Lute作品是Julian Bream改編Bach的別的什麼作品,那麼如果是改編的,改編自什麼作品?
有親切的大人海侯同學,極其認真回答了我的問題,同時普及了什麼叫Trio Sonata。然後,當我以為JB改編的BWV 525, 529在Lute之外,加入了Organ,結果看到原CD配圖後才知道應該是Harpsichord~~~實在是太想當然了。這個打擊還沒完,更令我汗顏的是,本以為BWV 996, 997的Lute Suites用的應該是Lute,沒想到居然是Guitar~~~
天呀!之前,我曾信誓旦旦的說過,Lute和Classical Guitar的音色,我分得一清二楚!現在想起這句話實在是有夠丟人~~~但是Julian Bream也確實很讓我費解,既然是Lute Suites,你就用Lute好了,為什麼要用Guitar呢?而事實上,我第一次聽這張CD時,確實也曾懷疑過,怎麼感覺更像Guitar呢?因為Lute音色樸素恬靜悠遠;吉他相對於Lute感覺比較圓潤、華麗,層次較為豐富。
只怪,我不能堅持,沒有求真知到底的精神呀……遠目……

2009年12月23日 星期三

李敖譯詩二則

No Man is an Island - John Donne

No man is an island,
entire of itself;
every man is a piece of the continent,
a part of the main.
If a clod be washed away by the sea,
Europe is the less,
as well as if a promontory were,
as well as if a manor of thy friend’s or of thine own were:
any man’s death diminishes me,
because I am involved in mankind,
and, therefore,
never send to know for whom the bells tolls;
it tolls for thee.

沒有人能自全,
沒有人是孤島,
每人都是大陸的一片,
要為本土應卯
那便是一塊土地,
那便是一方海角,
那便是一座莊園,
不論是你的、還是朋友的,
一旦海水沖走,
歐洲就要變小。
任何人的死亡,
都是我的減少,
作為人類的一員,
我與生靈共老。
喪鐘在為誰敲,
我本茫然不曉,
不為幽明永隔,
它正為你哀悼。

---------- ----------
To W.P - George Santayana

With you a part of me hath passed away;
For in the peopled forest of my mind ,
A tree made leafless by this wintry wind ,
Shall never don again its green array.
Chapel and fireside,country road and bay,
Have something of their friendliness resigned;
Another,if I would, I could not find ,
And I am grown much older in a day.
But yet I trdasure in my memory,
Your gift of charity and young heart's ease,
And the dear honour of your amity;
For these once mine, my life is rich with these.
And I scarce know which part may greater be --
What I keep of you , or you rob from me.

冬風掃葉時節,一樹蕭條如洗,
綠裝已卸,卸在我心裏。
我生命的一部分,已消亡
隨著你。
教堂、爐邊、郊路和港灣,
情味都今非昔比。
雖有餘情,也難追尋,
一日之間,我不知老了幾許?
你天性的善良、慈愛和輕快,
曾屬於我,跟我一起。
我不知道哪一部分多——
是你帶走的我,
還是我留下的你。


2009年12月18日 星期五

詞語辨析

01. 色情 vs 情色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出現了“情色”這個詞。情色聽起來,較之色情沒有那麼赤裸裸地強調性慾。比如,色情的三級片or情色的三級片;《Lolita》對女孩的描寫很色情or《Lolita》對女孩的描寫很情色,等等,給人感覺似乎前者有些露骨、下流、猥褻;而後者則更具藝術性,畫面也會較為唯美,故事更有意義。
記得,當初“情色”被大范圍用起來時,很多人頗不以為然,認為這種說法過於矯情,有些文藝腔。
另外,從詞語意思上看,《現代漢語詞典》(1983年版)中,色情的定義為:
色情:性慾方面表現出來的情緒。
而情色這個詞,則根本就沒有出現過,當然也就沒有解釋了。可見,情色肯定是近幾年被創造出的新詞。
明明兩個詞組每一個字都相同,為什麼只是顛倒了位置,意思就有了不小的變化?好像一直也沒有人出來解釋一下。
很久以後我才明白,也許正是因為位置的顛倒才會造成這種反差:
色情:放在首位的是色,因色而生情,看起來怎樣都不是那樣的純粹,重視色慾更多一些;
情色:放在首位的是情,因情而色而產生欲望,這似乎才是普通人心中所謂愛情發展的正常模式。
這些前後顛倒過來的詞組,還有很多如:
性感 vs 感性
愛情 vs 情愛
男性 vs 性男
女性 vs 性女
……

02. 孤獨 vs 寂寞
這是糾纏了我很多年的一個問題,兩個詞到底有什麼區別?還記得有句流傳很廣的歌詞:孤獨的人是可恥的。換句話說成:寂寞的人是可恥的。是不是也沒有什麼問題?
再查詞典,解釋如下:
寂寞:孤單冷清
孤獨:獨自一個人;孤單
看起來,二者有什麼不同嗎?
同樣是經歷了很長一段時間的冥思苦想而無果。忽然有一天想到了“鰥寡孤獨”四個字,其中
孤:幼年喪父或父母雙亡;
獨:老而無子。
那麼二者並用,“孤獨”合起來就表示一個人的狀態,以及這個人同別人和外界的關係;而“寂寞”,則是人心靈的狀態。
孤獨相當於處在某種人與人關係中一無所有的狀態,此人的親人、情人、朋友很少也許沒有;某人也許寂寞(心靈層面),但他可以有親人、情人甚至數不清的朋友,也就是一片喧囂中的寂寞。那麼看起來孤獨的人比寂寞的人可憐嗎?
但是,孤獨而不寂寞,細品起來也是別有一番滋味呀。
反之,寂寞而不孤獨,感覺怎麼樣呢?

03. 暗戀 vs 單戀
還是讓我犯愁很久的一對詞組,以至於輕易不敢用到它們,因為實在是分不清~~~
直到有天看日本動畫,忽然就明白了~~~
暗戀:一直藏在心裏,沒有表白;
單戀:包含兩種狀態表白和未表白。也就是說單戀包含了暗戀+已表白這兩種形式,即:單戀>暗戀。

04. 嫉妒 vs 妒忌

05. 例句:編舞非常棒!
看到這個句子,你覺得“編舞”指的是人還是舞?抑或二者兼有?這種表述是不是容易產生歧義?
但是換成英文,choreography或choreographer,是不是就一目了然了。
寫了兩季So You Think You Can Dance的觀後,才漸漸感覺到英文的精準。
中文用於詩詞、文學,言簡意賅、意向萬千、獨具意境、文辭優美……卻不若英文嚴禁、科學、確切。當然,英文同樣不具有中文的優點。
中文傳統似乎是習慣模糊狀態的,比如,過去我們會用一炷香、一盞茶、一射之地等表明時間、距離的長短,但他們共同的問題是不能確切地計時、測量,只是一個大概的約數。然而,在英文的語境下則會從小時精確到分、秒、毫秒……從米精確到厘米、毫米、微米等。
只從這很小的一點,便能看出使用中文的人和使用拉丁語系的人之間的區別。甚至你可以說,為什麼西方在工業革命後近代科學會蓬勃發展起來,而中國卻止於四大發明,從語言中便可管窺一般。
語言很有意思的是,他是不能被完全翻譯的。例如,《斑馬線》陶傑講“江湖”這個詞的翻譯,在英語中完全沒有可以對應的詞彙,因為在英語世界裏根本就沒有“江湖”這個概念。進一步講,這不是翻譯的問題,而是在不同的語系下有著對方完全不能明了的世界或某一些事情。語系同樣決定了各自不同的思想體系、看世界的方法,結果歷史的走向也截然不同。
語言決定了我們的思維方式,認識一種不同的語言,不是掌握了一門技術那麼簡單,而是打開了另一扇世界之門,那是不同以往看世界的方式。

下面的綽號,總結起來也很有趣,他們的產生背後都該有一些故事:
道士:牛鼻子老道
和尚:禿驢
外國人:洋鬼子、鬼子
日本人:小鬼子、小日本兒、倭寇
印度人:阿三、印度阿三
南朝鮮人:棒子
臺灣人:巴子、臺巴子


2009年12月12日 星期六

SYTYCD S6觀後索引(不寫了,完)

新一季又開始了,呵呵,希望能堅持下去~~~

09-12-05,記:
結果,我真沒堅持下去。
以後,也不可能寫了~~~
沒想到,有始無終~~~
以下,皆為文字鏈,點擊可打開。

【Audition】
01. SYTYCD S601觀後 + 討論
02. SYTYCD S602觀後 + 討論
03. SYTYCD S603觀後 + 討論
04. SYTYCD S604觀後 + 討論
05. SYTYCD S605觀後 + 討論
06. SYTYCD S606觀後 + 討論

【Vegas Week】
07. SYTYCD Season6 之 Top20 亂彈 + 討論
08. SYTYCD S610觀後(Top20 Intro Show) + 討論

【Top20 淘汰赛】
09. SYTYCD S611觀後(20-18)+ 討論
10. SYTYCD S612觀後(18-16)+ 討論
11. SYTYCD S613觀後(16-14)+ 討論
12. SYTYCD S615觀後(14-12)+ 討論
13. SYTYCD S617觀後(12-10)+ 討論

【周邊討論】

01. SYTYCD錢途的幾種可能 + 討論
02. 由SYTYCD配樂想到的…… + 討論


由SYTYCD配樂想到的……

  出門買東西,路上沒事幹,打開手機聽調頻廣播(其實我好多年不聽廣播了~~~),好像是HitFM什麼Top20,結果發現,居然有那麼多歌,SYTYCD不是用過就是請嘉賓來表演過。   
  真的能從這個節目中,了解米國流行音樂和主流文化。本來我好幾年不聽流行音樂,是一個非常out的人,借著SYTYCD的西北風,居然也潮流了一下~~~   
  記得第一次看這個節目時,感覺接觸到了一個全新的市民角度的米國:


  audition時Nigel教訓參賽者,批評或鼓勵的角度,其實隱含著米國的社會秩序和規則:你要有一個什麼樣的態度,才能在這樣一個社會中生存甚至是依賴什麼才能獲得成功,那麼也就能看到米國社會所排斥的是什麼。


  到了淘汰賽階段,就能發現在舞蹈之外,SYTYCD對團隊精神的要求,兩個dancer或者是group的表演,要看partner之間的配合,過去judge經常強調,你不能為了過於表現自己而忽視與partner的配合,一味炫耀自己的技術總是會遭到批評;
  與此同時,personality也會被反復提及,既要有個性又不能過於鋒芒畢露不管其他人,合作與個性二者看似矛盾,其實還是有著巧妙的平衡。這同樣映射著米國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強調團隊合作時不忘對個性的追求,換言之一群有個性的人結成一個極具合作精神的團隊,較之庸才的團隊or全是精英卻不講合作的團體,其實可以創造更大價值,這其實就是米國社會、商業組織的縮影。


  米國對電視節目的管制是非常嚴格的,經常在節目中看到但凡出現髒話一律以靜音掐掉;S4時Courtney特意問某某話是不是不能說等等。這從側面印證了米國社會的保守。


  過去聽人說,中央電視臺如果拋開體制問題可以做出不輸米國的節目。看過SYTYCD我覺得這簡直就是拍馬屁+放屁。SYTYCD可以說是集合了米國最為優秀人才所組成的一個團體,說它是世界級的一點都不過分。
  首先Nigel+Simon Fuller,現在對Nigel有很多不滿,但必須承認他們是世界級的菁英制作人,眼光獨到,勇於選擇冷門的舞蹈選秀節目,隨著節目的成功,其影響力遍及中國、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荷蘭等等許多國家,同時推廣了舞蹈文化;而且Nigel視野開闊,在一檔主流節目上推出各個民族特色舞種,兼容並包,令更多的米國人接觸到了bollywood、俄羅斯民族舞、非洲舞等異於主流的舞蹈和文化;同時Nigel年紀不小卻一直在尋求創新,不論這種在舞蹈中的創新是否成功,勇氣實在可嘉,放眼如今很多人年紀輕輕卻思維程式化不能接受變化,Nigel顯得活力十足。
  接下來是choreographer,歷數Mia Michaels、Wade Robson、Tyce Diorio、等等,無一不是擁有很高知名度,經驗豐富,深諳商業規則,將娛樂與藝術結合得非常好的choreographer,尤其Mia在不失商業性的同時保持了較高藝術性。
  而主持、攝像、燈光、服裝、化妝、舞臺布景等等同樣集合了一群優秀人才,缺少了任何一方配合,SYTYCD都不會有今天的聲勢。回憶一下,有多少難忘的舞蹈,在choreography之外不是依賴他們,成為了觀眾心中永恒的經典。可以對比的是,國慶六十年的閱兵式,我雖然沒有看,但網上罵聲一片,央視可以說是云集了國內的“頂尖人才”,可結果呢,不言自明。
  兩廂對比,SYTYCD從制作人到choreographer、攝像等等,皆擁有最為強大的陣容,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反觀,中國不僅沒有Nigel等人的眼光會制作出這樣一檔舞蹈節目;即便是沒有購買版權的山寨,也是拙劣的盜版,體制與文化是根本問題,表面上則是你沒有那樣一群菁英、優秀人才,所以永遠也做不出那樣的節目。


  最後,就是成熟的營銷體系,過去寫過一篇《SYTYCD錢途的幾種可能》,只是浮光掠影做了一些表面分析,也能看到SYTYCD商業運作的成功,從營銷這一點可以管窺到在米國一個成功的電視節目其觸角之深,簡直涵蓋到了商業社會的每一個層面。

  暫時就想到這些……希望童鞋們補充 ^.^

2009年12月11日 星期五

於塵埃中開出花朵來

在聽黃耀明+彭羚的《漩渦》,不知道怎樣想起張愛玲的話:

遇見你我便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塵埃裏去,但我的心是歡喜的。並且在那裏開出一朵花來。

卑微至此,卻見底虔誠,這究竟是怎樣的愛?我不大懂得。

牽連下去,便想到彭羚的另一支老歌《爛泥》和盧巧音的《垃圾》,講得大約是同一件事情吧。


2009年12月1日 星期二

人物 - 陶傑

陶傑 蘋果副刊 2009-12-02 黃金冒險號

人物

  王世襄和楊憲益相繼逝世。對於這一代,民國的記憶,又崩陷了一大片品味的疆土。值得尊敬和懷念的中國人物,絕大多數在那個時代。

  民國上承清末的精緻和雍雅,民國的過來人,性格善良,比起當代的麻雀田鼠般的德性和面貌,如果你見識過,就知道民國年代,是一個知識和修養的世紀,民國聞人,還有孔雀和麒麟,是世界文化的遺產。楊憲益譯過《紅樓夢》,王世襄是舊時代的貴族世家,除了中英文好,還要有對舊中國一腔光風霽月的襟懷,崇文門的城堞,一環落日,映照劍橋河畔三十年代新夏的一叢鬱金香。在日軍的鐵蹄下,收到維珍妮亞·吳爾芙從倫敦寄來的一封信:「何時可來一叙?東亞與非洲學院研究員之職事,我已為你打點妥當,歡迎你整裝就道,以避戰災。」

  什麼八十後、九十年代後出生的一代,沒有比較過,正如沒有吃過一九四八年廣州陶陶居的叉燒包,自然以為天下美食,就是旺角西洋菜街的咖喱魚蛋。正如我們這一代,要從王世襄的回憶錄裏才知道,舊北平的八旗子弟放鷹、養鴿子,有那麼多學問。王世襄教你相鷹──雌鷹大於雄鷹,鷹成長的時候羽毛色澤的變化,由深到淺。鷹成長了,要渾身換一次毛,叫做「破花」──真是舊時老舍和胡金銓少年時的語言。養鷹的人,要穿特別的套袖子,貴族人家,套袖用錦包裝,內藏棉絮。鷹要用新鮮的羊肉餵養。王世襄後來去美國讀書,把舊北平的養鷹學問,與美國的鳥類專家交流。美國人對麻鷹,也有很深的研究, Hawk、 Vulture、 Kyte,名稱甚多。這位美國專家也去過中國,對華北的老鷹也有一番見地。王世襄問他:鷹成長時,吃了不能消化的毛怎辦?美國專家答不上來。如此佳話,今日能有幾回?王先生是英國人所說的「通人」( Man of Letters),鷹和鴿子、明朝傢俬、盆景、佳餚、佛像、三秋槐柏、六朝煙水,如此情趣和學理兼備的人物,在一個文明國家,早已經晉身上議院,萬方景仰,王世襄如果在英國,是 Lord一級的人物。然而他受到的是迫害和批鬥。

  這是一個有太多人口,但沒有人物的世代。當一個民族執意以毀滅自己的文化為榮,誰也無從阻擋的。中國人需要許多錢學森來滿足他們的虛榮,當北京一片高樓大廈,中國人不需要王世襄。希望他往生輪迴,如果還要投胎,下一輩子,出生在櫻花三月的京都。好人,我相信,長遠是有好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