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7日 星期六

《天龍八部》之求不得

  過去,同人討論金庸作品《天龍八部》到底因何得名?
  是否同其佛教本意中的天眾、龍、夜叉、阿修羅、迦樓羅、乾闥婆、緊那羅、摩呼羅迦這八類護法神有關?
  可是,書中的主要人物,卻並不能一一對號入座;即便勉強建立起聯係,也是非常之牽強。
  其後,便陷入困局,始終想不明白,天龍八部同這本書之間的關係。
  今天,看1997年港版電視劇改編版(黃日華飾蕭峰)。看到蕭峰師傅玄苦大師,死前吟誦的“八苦”:
  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
  
  有如醍醐灌頂,一下子點醒我,一切就想通了。
  其實,在我看來天龍八部作為書名意在通過佛教的八個神話種族,以及他們生存的神話世界,在書中投射出一個差堪仿佛的武俠世界——這只是一個舞臺,然而在這個舞臺上,所上演的一幕幕悲歡離合則正應和著佛教八苦:前四苦,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之苦;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則是精神之苦。
  尤其後四苦:
  蕭峰求漢人身份而不可得,身世的揭曉,他成了自己曾經仇視的敵人;
  段譽求神仙姐姐而不可得,苦苦追隨之下始终得不到真心(以這個角度審視金庸2005年的新版,改得非常好);
  虛竹求一心向佛而不可得,戒條全破,反陷入滾滾紅塵之中;
  慕容復求復國稱帝而不可得,幾番掙扎求索,換來的不過是滿盤皆落索,最終以瘋癲了局……
  阿朱、阿紫、王語嫣、康敏、段延慶、段正淳、游坦之、鳩摩智、無涯子等等,幾乎每一個人都陷入了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的死局中,真正說可以獲得解脫的,似乎只有受掃地僧開悟過的慕容博和蕭遠山這兩個人。
  
  需要注意的是,求而不得的反面是——不求反得。
  游坦之意外得到並修成《易筋經》、段譽的絕世武功、虛竹同西夏公主的愛情、延慶太子後繼的香燈、慕容復瘋癲後阿碧的癡守等等,講得全部都是“不求反得”;
  但是,私以為這卻是《天龍八部》吊詭之處,因為這“不求反得”,未見得是當事人真正想要的。
  不過,試想,蕭峰求真相而不可得,果真同阿朱實踐承諾,一同去塞外放馬牧羊,也不會失去畢生所愛,所謂愛別離是也。當然,這也只是想想而已,性格決定命運,蕭峰的悲劇是注定的。
  
  冷然一想,又有幾個人能真正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怨憎會、五陰熾盛,是人生在世永遠也跳脫不了的苦海。
  
  (應該重看原著了,最好連新版一起看,關於求不得的主題,還可以深入。這只是一個暫寫的大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