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3月16日 星期五

The Art of Fugue之四面楚歌

說來很奇怪的一個標題。這是最近聽The Art of Fugue BWV1080時忽然湧現的聯想。

欣賞任何藝術作品時,如畫作、音樂、舞蹈、戲劇、電影等,我不喜歡提前找資料作功課,主要是不希望那些來自別人的經驗先入為主影響我的判斷,另外若是真正偉大的作品自有直接打動人心的魅力,根本不需要別人來告訴我它有多好。
對The Art of Fugue同樣如此,當時只是想收全Glenn Gould的老Bach作品,才找來聽一聽。

最開始聽GG演繹的鋼琴、管風琴兩版本,沒聽出任何所以然,悅耳是悅耳,只是混沌懵懂一片鋪出去,根本不懂,也沒覺得多棒。
直到有一天,忽然意識到,Contrapunctus I 的第一條旋律,同Contrapunctus II 的第一條旋律,除了調子不同,音符排列基本一致。當然The Art of Fugue同一對位法中的其他幾條旋律結構有些也是類似的。不過由於第一條旋律首先出現,所以能明顯感覺出I、II第一條旋律相似之處。
再仔細聽下去,其他Contrapunctus各句子結構雖然並不完全一致,但基本旋律似乎總是那一個。
直到此時,方隱約覺出此作不同凡響。於是馬上查資料,才震驚於原來The Art of Fugue,每一曲整體聽起來完全不同的Contrapunctus、Canon原來真的都是由同一個基本旋律變化出來的。
回想初聽經驗,印象是每首曲子整體上聽來完全不一樣。在沒有任何暸解的前提下,只有對樂曲非常熟悉後,才能聽出曲與曲間的聯繫。但這也只是種模糊的認知。研究過資料、看過曲譜,接下來對Bach神的欽佩崇敬簡直無以復加。

天神呀,就在The Art of Fugue中,Bach居然能把一段最為簡單的基本旋律,玩出不知多少個花樣!!!第一個Cuntrapunctus比較簡單,由四條上面提到的那基本旋律組成,各條旋律音高有所區別,之後依次進入。
請注意,就是下圖這條基本旋律:

接下來的Cuntrapunctus,還是上圖的基本旋律,無論幾個聲部,Bach神將之加以變化,或加快速度、或降低速度,或加幾個音,或加幾個符點……將三條以上經各種變化後的基本旋律,重新組合出來的Cuntrapunctus效果各個不同~~~接下來最厲害,我目前也聽不出來的是,鏡像,就是兩個旋律像倒影一樣對著,然而倒影也能重合;更可怕是有正賦格與反賦格,ContrapunctusXII a 4的rectus + inversus,聲部是反的,連旋律都是反的,用人家的話說就是“整个总谱来了个轴对称”。
The Art of Fugue,越往後變化越複雜,還有很多可以稱之為神妙絕倫的變化、組合,我目前沒能力理解,也無法很好表述出來。
這也是為什麼此文標題為《The Art of Fugue之四面楚歌》,就像項羽被圍垓下,四面八方傳來的楚歌,有快有慢,有各地口音,有加字減字,有先唱的有後來加入的……是不是有那麼點像?

真的,當你開始接觸複調音樂,你才能明白它到底有多難,以四條旋律的賦格為例,它不是很簡單地像主調音樂一樣,你只要解決一條旋律就可以,四條旋律不僅調子不同,且每一條都是要互相合理搭配的。直觀講,可弄個數學上的排列組合來表示其之間的搭配方式:
旋律1、旋律2、旋律3、旋律4
(旋律)1+2、1+3、1+4;
(旋律)2+3、2+4;
(旋律)3+4;
(旋律)1+2+3、1+2+4;
(旋律)2+3+4;
(旋律)1+2+3+4
……
我數學不好,不能列全,意到就行。也就是,一段賦格每個旋律縱然是獨立樂段,但其就像數學的排列組合一樣有各種各樣的搭配;可這又不是簡單的數學羅列、疊加,否則,以純數學方式作出的音樂支離破碎、亂七八糟,根本沒法聽。
而Bach神可以做到Fugue既存在精密、嚴謹的數學邏輯,又那麼的悅耳!這是非常非常困難的,但他卻輕而易舉做到了。所以說The Art of Fugue是曠古爍今的偉大傑作根本不過分,我只是恨自己數學也不好、樂理也不懂,無法表述其偉大之萬一。

---------- 我是版本選擇的分割線 -----------

目前此作我聽過四個版本,每版所聽遍數簡直不計其數,尤其前三個。

01.Emerson String Quartet
由四件弦樂器演奏,每條旋律清晰明朗,便於理解,整體清新悅耳。


02.Glenn Gould
聽Emerson String Quartet熟到一定程度後,再聽Glenn Gould有豁然開朗之感,也能給你更多驚喜,GG不愧是GG,他的想法、對旋律的處理總是與眾不同。
GG有鋼琴、管風琴兩個版本,很遺憾都是未完成版。但能夠感覺到他在鋼琴與管風琴上處理方式的不同。


03.Helmut Walcha
我聽The Art of Fugue由開始只見整體,漸漸轉移到各分旋律,常常是一曲Cuntrapunctus,我可以每條旋律挨個兒聽一遍,然後再整體在腦中感受下幾條線。ESQ、GG幾版邏輯、層次特別清晰,每條線都好理解。
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我每條線差不多都能聽出來,但慢慢沒法把他們合到一起了,就是說我聽不出整體效果了!
此時翻回來聽Helmut Walcha,如果用來當背景音樂,不去注意。那些線才能又合在一起~~~
Walcha很慢,音符間距離分佈平均,所以有時讓人感覺旋律線會不太明朗。我不是很喜歡他的版本,四平八穩,沒什麼變化。不過對我而言最重要的優點是,有利於整合。


04.Hermann Scherchen
此版只聽過一曲,忘了CD放哪了,好像是弦樂版,非常浪漫的演繹。








2 則留言:

  1. Nani,最近在香港聽了樂評人周凡夫的導賞-Bach馬太受難曲,對Bach也有多一點的了解。你很難想像一些原是不協調的旋律,經Bach的精確計算後,可以十分悅耳,而且至今無人能及!
    請問以上四個版本最喜歡那一個?
    看來nani聽音樂的層次不一樣了,升呢!
    [dl回覆03/17/2012 23:26:36]"曾有人試著做複調音樂,都很失敗" 你知道這,已很利害!
    對呀!聽同一首古典樂章,可以每一次都有不一樣的感覺和理解!
    [版主回覆03/17/2012 22:25:54]聽過Karl Richter的馬太一點,會哭的~~~我又不信教,純被音樂感動
    對,老Bach是複調音樂集大成者,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世人根本無法逾越的高峰。現代電腦技術那麼發達,曾有人試著做複調音樂,都很失敗。而Bach不依靠任何工具,在17-18世紀那種年代,完全靠自己的頭腦。這種德國人的大腦,非常精密,他的作品是數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
    最喜歡GG。
    層次倒是差很多,多聽最重要

    回覆刪除
  2. 我在看書, 電影, 音樂以前, 都不喜歡先看評論.

    不過我想我應該是懶 ^.^
    [版主回覆03/18/2012 19:28:05]哈哈,叔本華還說過,我們的大腦都是別人思想的跑馬場~~~比如看本書,咱們就成別人的跑馬場,被踐踏了被影響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