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29日 星期二

為什麼過去會不喜歡古典音樂?——高雅音樂的說法害死人

自從愛上Bach神的作品,總是感覺不可思議,曾經根本聽不進去古典音樂。而現在的突變,簡直是對過去自己的顛覆~~~

梳理下思路,古典音樂最初進入視野,應該是跟各種介紹、宣傳中頻頻出現的『高雅音樂』密不可分。當時年幼無知的我為了讓自己活得更『高雅』,曾強迫自己每年按時收看兲朝中央電視台轉播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連續幾年正襟危坐一路聽下來,付出大量時間、精力,『高雅』『高貴』『高級』等道德情操指數卻一點都沒有得到提高!頓時有種受騙的感覺~~~
更痛恨的是,這種感覺根本有口難言,因為一旦你在大庭廣眾之下誠實講出心聲:高雅音樂不能讓自己變高貴。可能引來責難:黃口小兒信口雌黃,原本素質就低,還妄想變高雅?內外因共同起作用,你不知道內因是關鍵嗎?朽木不可雕也,你懂嗎?

結果我除了在心中偷偷喜歡古典吉他、opera,對其他古典音樂類型全無興趣。(總有人把“歌劇”“音樂劇”混為一談,所以用英文表示)
——為何不能公開說自己喜歡這兩樣?
——因為要是不喜歡流行音樂,別人就認為你在『裝屄』嘛。有沒有發現現在中國人真奇怪,原本好好的『附庸風雅』不會說,一律等而下之以『裝屄』代替~~~記得過去王小波批評中國文化界過於【媚雅】,可現在卻跑到了反面,【媚俗】得一塌糊塗,文化人不說幾個『屄』『肏』,都不好意思在圈子裏混。他們做著文化相關工作,卻不想不願不敢在字面上跟『文化』發生任何關係,若別人以『文化人』呼之,對方反而認為那是極大的諷刺、侮辱,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也沒比這更離奇的事情吧。

總之,在聽音樂方面,我就屬於那種兩頭不討好的人,真實想法從來憋在心中,沒膽宣之於口。
其間,無意中從電視、廣播中聽到古典音樂,也曾試著去暸解,這會不會跟虛榮心有關?還是認為自己隨著成長認識會有所提高,順其自然也能接受高雅音樂?幾方面原因都有吧。可能過去聽慣了流行歌曲,它們勢必會有個標題,歌詞則圍繞該標題講故事。那麼,古典音樂中的無標題音樂,首先就被我排除,既沒標題也沒歌詞,那它到底在講什麼?你要讓我怎麼理解一首曲子的中心思想?所以,現在能理解最開始我為什麼會喜歡opera了吧~~~
之後轉戰標題音樂,比如Vivaldi《四季》,確實非常動聽,可我又覺得它跟四季關係不大,曾試著跟北京的春夏秋冬一一對應,無功而返後發現作者的四季發生地本來就不在帝都,就算我當時在意大利,估計心境又跟Vivaldi不能同步,畢竟恨別鳥驚心感時花濺淚;而Beethoven著名的《命運》在敲門,缺少慧根的我頂多也只聽出了敲門聲,且私心腹誹這敲門聲實有擾民之嫌。當時,在我看來,標題音樂不過是作者的生搬硬造,進而給聽眾過度闡釋、牽強附會的可能,另一方面無形中又限制了聽眾的想像力。

從此,所謂“高雅音樂”無論有無標題,我一律嗤之以鼻,各種挑剔。諸如,
指揮到底幹嘛用的,他們是演員嗎,站在台上不覺得礙眼礙事兒嗎?長相平平,就不要出來的瑟了,謝謝。
譜子就那一個,一段音樂有必要那麼多版本?到底是太閒,還是為圈錢?
瞧瞧這幫演奏者,總是穿著禮服演奏,票還賣那麼貴,是不是只有這樣才顯得高雅?!
……

結果,嚶嚶嚶,這一切負面認知都被我最最親愛的Johann Sebastian Bach神顛覆了!!!
只是一次聽到Bach的Lute Suite(當然,我只有可能通過古典吉他界接觸到Bach音樂~~~),居然驚訝發現,聽著聽著就自然放下手頭工作,原本當作背景的音樂越來越清晰,那種音樂不僅僅只是悅耳,他能幫你從實際中抽出,沉入疊層架構的音樂邏輯中,探尋旋律的變化,暫時放下一切。這真是一種很奇妙的感受,雖然說不清楚,但我想很多喜歡Bach的同好,應該跟我同感吧。

之後,是Goldberg、Brandenburg、大小無、12等等一發不可收拾,以往對古典音樂認知的很多謬誤,隨著暸解的深入,終於知道當初自己是如此可笑:
指揮怎麼可能不重要?他們不只表達了自己對樂曲的闡釋。更掀起各個潮流,幫助大家更好認識、理解古典音樂,比如本真派,這種探索不只有意義,更有趣味。
繼而,我也開始熱衷多版本對比,聽一聽每個指揮、演奏者的想法。哦,原來一樣的譜子,可以有那麼多不同的詮釋,無形中豐富了自己的世界。另外,每個時代推出新版本,新一代人總是將新的認知融入到音樂中,讓古典音樂歷久彌新,幾百年來一直散發著新的生機。
演奏者穿禮服是對音樂的尊重,人家學習音樂付出大量時間精力金錢,票價稍貴非常合理~~~

與上面對照,如此180度轉變,幾乎沒有任何思想準備就發生了,Bach神真的讓我改變很多。現在聽音樂已經不只為悅耳,其內在音樂邏輯層次、複調音樂複雜結構令感性的聽音樂,變為理性思維活動,當你追尋每條音樂線,感受他們之間的對話、交鋒、和諧共處,真心非常有意思。
過去的我,肯定會說寫下這種話的人是在故弄玄虛,現在看來當初我錯得有多離譜。
說真的,要不是遇到Bach神,我恐怕會一直對古典音樂抱有偏見。

不過,話說回來『高雅音樂』的說法,實在快害死『古典音樂了』了吧~~~
首先,到底是誰想出『高雅音樂』?我打本文時,正聽著Bach神的Italian Concerto,間或挖下鼻孔。那我的行為會帶壞音樂,使其變得不高雅嗎?就算我天天聽Bach音樂,也難免挖鼻孔、撓痒癢,上個廁所什麼的。創造“高雅音樂”四個字的人,難道因為聽了這種音樂,就能與以上行為隔絕嗎?我想也未必;不考慮行為,那就看思想,我怎麼覺著有些打著『高雅音樂』旗號的人,思想未見高雅,倒是相當齷齪呢?
第二,即便我現在如此喜歡複調音樂,也沒覺得自己高雅到哪兒去。思想道德情操就算提高了,也跟這種音樂沒太大關係。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所謂『高雅音樂』字面意思的反面是什麼?顯然是『不高雅音樂』,潛台詞就成了除了『高雅音樂』,其他音樂都不高雅,都顯得低俗。那人家流行音樂的聽眾,自然覺得對方自恃甚高、附庸風雅,道不同不相為謀。無形中等於為『古典音樂』的推廣設置了門檻——你既然如此高不可攀,那我也沒必要費盡攀了。

最後推薦一款音樂播放器,Foobar2000,支持各種格式,可建立多個“播放單playlist”(跟瀏覽器的標籤一樣),尤其在進行多版本對比時極其方便。
如下圖:

















2 則留言:

  1. 我是一點不高雅,但也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沒有感興,更加聽不出門道,除非看電影聽到一段有意境的引用,這才可能會再回頭細味,但也不過是以影象帶起聽覺,未能反過來更不能從音符中得到純粹的趣味啦……
    [版主回覆05/30/2012 15:27:14]“我是一點不高雅,但也對古典音樂敬而遠之”——感覺這句邏輯有點問題,哈哈。
    我喜歡複調音樂也是因為那麼一個契機——Bach。否則也一樣不很喜歡。
    喜歡與否都是很私人的事情,喜歡也好,不喜歡也罷,自己開心最好^^

    回覆刪除
  2. 近日事忙,但看到這貼,忍不住現身搭訕:p
    早前看了的一則訪問麥斯基的文,當中大提琴家麥斯基被問到同樣的曲目表演了上千次,如何能夠維持起初的感動時,他說「只要夠認真去對待,試著去挖掘,每 次定都能得到更深的體會。」..我們做事的態度也不是要這樣嗎?..看到這,我更愛聽古典音樂!
    [版主回覆05/30/2012 20:10:37]哇,我也覺出姐姐很忙了!無論你我的blog上都很少出現,忙時要吃點好的補一補,哈哈!!!
    那段話沒錯,像你我即便不是演奏者,可是同一段音樂就算爛熟於心,但隨著自己對音樂認知的改變,那段音樂也總能給自己帶來更深的體會~~~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