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11月19日 星期日

談談情說說愛(1)

下面的内容都是同一個臺灣省小朋友的討論,很少給別人的blog留那麽長的言~~~所以就放上來了,也不枉自己辛苦打了那麽多字~~~很抱歉不能把原始鏈接放上來,因爲我沒告訴對方自己的blog,而對方的blog可以查到鏈過去的地址,我不想暴露自己的blog,所以不放上來了~~~
討論已經結束,但是bus發帖好像有字數限制,所以分三次放上來,所以請從1開始看~~~

========== ============
討論原自他的一篇blog:
November 16, 2006 02:39 AM
不婚的意義
我在北京時有幸認識了**先生,他只略長我幾歲,但資歷與見識卻很豐富,年紀輕輕已經是一位頗有份量的記者。
日前他給了我他的博客,每一篇文章都看得出用心,給人知性的收穫,讓我這種隨便亂寫塗炭他人心靈與眼睛的,感到很羞愧。
裡面有一篇文章「*****」我特別有感觸,經扉哥同意,節錄幾段如下。
也順便回答有人問我為何那麼頑固地堅持不婚不生。

(「你這種優秀的基因應該要流傳下去呀!」,挖哩咧...我根本是個無賴流浪漢好嗎...,更何況一個人的好壞與基因無大關係)

婚姻不应该成为一种彼此的折磨。“我觉得感情应该是一种享受。”章士钊的外孙女、章含之的女儿、乔冠华的继女、陈凯歌的前妻、《I Look 世界都市》的出版人洪晃,在接受《名人面对面》节目主持人许戈辉专访时出言无忌,“你爱他,因为你特别想爱他,他也特别爱你,而且这个给你带来莫大的愉快,而不应该是一种牺牲。我特别怕人家说这是对爱情的考验。我觉得爱情是一个很好的东西,一考验不就该给烤糊了吗?那给烤糊了,就不好玩了,你为什么要考验它呢?你非要把很好的一件事情放在一个很艰难的环境里头,它肯定会崩溃的。”

洪晃结婚三次,离婚三次,“我现在决定我既不结婚,也不办婚礼,不干这种劳命伤财的事了。” 现如今,她和男友杨小平生活在一起。洪晃这样评说趟过她生命之河的男人们:Andrew教给了她在美国生活最实际的一些方式,陈凯歌帮她找到中国文化的根,法国驻上海领事馆文化官员彭赛圆了她了解真正欧洲国家的历史文化的梦,而现在的男朋友小平则给了她一个特别完美的生活。洪晃说,“这种融洽,我这一辈子头一次享受。”

关于感情,洪晃说得很真诚:“我觉得compatibility(兼容性),就是你们两个人是不是合适,有的时候跟一个人你可能有激情,但是你们两个人真是不合适,就一到生活的细节,沉醉在生活的细节里头的话,你就发现,每一个关口全都是错误的,然后就根本没有办法吻合在一起。”“在于感情上,我不愿意将就……我这个人的好处和不好的地方,都在于我特别愿意认错,最可怕的是我认完错之后,我肯定改。就比如说我跟你结完婚了,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我肯定认,我做错了,然后我肯定改,就是跟你离婚。”

文章中的洪晃女士,恰好在這一期的誠品好讀(中國時尚雜誌專題)也有受訪。
結過三次婚,離過三次婚的她,現在決定不再結婚,不辦婚禮,但她現在的感情生活反而很圓滿。
或許是因為她的年紀到了,比較懂得包容相處,也或許是少了婚姻形式伴隨而來的無形束縛與壓力,兩個人的關係反而輕鬆自在,永遠處於談戀愛的階段。

「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這句話,我不相信。但我相信有些人適合結婚,有些人不適合結婚。如果兩個適合結婚的人結成一對了,那麼愛情比較可能會延續滋長;如果有一個不適合結婚的人跟另一個人結婚了,那麼這樣的關係鐵定會成為折磨。

什麼樣的人適合結婚或不適合結婚,相關的條件太多太複雜了,而且必須以個例去探討,沒有定論。
最終只是,兩個人適不適合在一起的問題。
而兩個人適不適合在一起,也不是在事前算算命,分析一下性格,就可以預先知道的。
摩擦總在最卑微、最瑣碎的生活細節裡發生,那是要褪下面具後真正去磨合才會知道的。
這就是為什麼我不願意結婚,最多只想要同居的原因。
與其結婚後發現不對才後悔,不如隨時保持好聚好散的姿態。
可是相信我,我並不會因此而不珍惜當下的關係。

有些人會說,你這個自私的男人,怎麼可以這樣浪費女孩的青春。
那這種女孩就不是我要找的人。
我知道我的想法不為一般家庭的價值觀所接受,所以我也不會找這些「良家婦女」去浪費他人的青春。
我要找的,也必須是一個經濟、思想獨立的個體,兩個人在一起是為了快樂與更好的分享。

婚姻是建立在傳宗接代的需求,把自己的生命藉由某種形式延續下去,以及一種「最後避風港」的需求。
這兩種需求,對我來說吸引力都不大(所以我這種人就是不適合婚姻的)。
後者是因為我是個流浪漢,而前者,則是我矢志對抗的,我絕對不生小孩。
Sometimes i wish i never been born at all.(噢,對不起我可憐的老爸老嗎...)
這世界已經太擁擠,太殘破,而世道也已經太澆薄,何必再讓一個我一定會愛的人來這裡受苦而我也難過?總要有人犧牲一點的。

這輩子我是打定主意如此了,我只但願能找到志同道合而且愛的人相伴相持。
(可真難找呀....)
(如果有一天我在這裡說我要結婚了,那就表示我發瘋了,請記得阻止我。哈,開玩笑的,也有可能跟一個人太適合也太久了,那形式就不是重點了,水到自然渠成。)

========== ==========
November 17, 2006 02:36 PM
我的第一次回復:

巨煩洪晃,還有她媽。洪晃說自己去美國看心理醫生時,是這麽介紹自己的:我爺爺是誰,我媽媽是誰,我繼父是誰,我老公是誰……整半天別人也不知道洪晃是誰,真是個現代版的郭芙~~~我覺得這種是極自卑的,卑大發了就成自負了,反正我不喜歡她;
以前我也寫過一些關於愛情的東西~~~,貼過來跟你交流一下:

你说爱情是什么?
不太明白什么是爱情,基本上我认为那就是人们编出来的大笑话。除了是个名词还是名词。后来我的这个想法被朋友指责为狭隘与偏激。
我想也许自己太无知了,才敢下这种断言。于是买了本瓦西列夫的《情.爱论》仔细学习,这家伙认为爱情确实存在,说出了很多道理,现在我也忘了,所以我的基本想法还是没变。
昨天碰见朋友,万万想不到这样祸害竟然也结婚了!而且无巧不巧地我竟然买了本《爱的艺术》(弗洛姆)。只看了前言,现在摘些我认为有道理的。

“ 这个时代资本主义的全部文明是以购买的欲.望、互利交换的思想为基础的。现代西方人的幸福在于观察商店橱窗的激情,在于购买一切能够付得起钱(付现款或分期付款的商品)。他(她)以同样的方式看人。对男性有吸引力的姑娘,对女性有吸引力的男子,都是追逐的俏货。“吸引力”通常意味着人格市场上受到爱慕和供不应求。”
“总之,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他们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人类商品而已。人们力图做一个交易:从社会价值基点来看,这个对象应是值得要的,而且同时就是我的公开和隐秘的财产和潜能而论,对象也应该想要我。”
“(堕入情网)……这种类型的爱情很自然不能持久。当他们十分熟悉时,他们的亲密感就越来越失去神奇般的个性,直到他们对立、失望和相互厌倦,扼杀了最初的激情。但是他们在开始时并不知道这些。实际上,他们被痴恋所驱使,以此来证明他们爱的强烈感情的‘狂热’,而这恰恰证明他们先前是何等的寂寞空虚。”
“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活动象爱这样以极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

所以我认为现代的爱情基本上就是本经济帐,如果沦落到婚姻。其实,说白了就是两个人过日子比一个人便宜。

还是再说说我的那个朋友。他的那位是在大学搞机密工作的研究人员,他俩是在大学的腐败聚会时认识的。我实在不相信他能以光速结婚,朋友终于让我见到了他的老公。由于我的上述思想作祟,基本上吃饭的过程,我就没有好话了。
“你是大学老师呀!现在的大学女孩都喜欢你这种身材好而且又成熟的高校老师。我的一个地大的朋友就和他的班主任谈恋爱了。现在都没分手呢……”
“哎,我已经不教学生了。”
“可是你又结婚了,你们办公室就没女同事、女实习生?这样就更不好办,现在的女孩子都对有妇之夫感兴趣,能和这样的人谈恋爱,那不就能证明自己的魅力吗?”
“哎,我们研究室都是男的。”
“我对别人的性取向没意见。你不知道男人扎堆的地方同性恋都海了去了!寺院和军队就是好例子,我看你们那危险!你要小心那。有的女人结婚多少年,连孩子都生了,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个gay。”
“哎……”
总之朋友的老公已经无话可说了。
临走,他们说要请我吃饭。但是他们现在很穷不能请我吃寿司。我微笑着扔了句“你们俩敢和我哭穷!俩人过日子已经很经济了,我可是一个人呀!”
估计我朋友恨死我了!可我是为他好呀!

如果真有爱情,我相信那只是昙花。

这几天都在看拉封丹和莱辛的寓言故事。
《模范夫妻》
我要赞颂一个罕见的范例,
全世界听了都会为之惊异。
天下夫妻都爱打骂争吵,
谁这样认为,谁就错了。

我看到一对模范夫妻,他们宁静得象最宁静的夏夜一般。
呵!没有人看到了他们,
还会说我是扯谎的坏蛋!

虽然妻子称不上一位天使,
丈夫也不是一位神仙;
每个人都有他的弱点,
谁都不会是十全十美。
要是一个开玩笑的人把我问,
这种奇迹怎会可能。
答案可由他自己来定:
原来丈夫耳聋,妻子双目失明。

《夫妻之爱》
卡罗琳死了;六周之后
她的丈夫也放弃了生命,
他的灵魂离开了喧嚣的红尘
迈上了通往天堂的笔直大路。
“彼得先生,”他喊,“开开门!”
“谁在这儿?”——“一个正派的基督徒。”
“怎样正派的基督徒?”
“自从肺病把他禁锢在床,
许多个夜晚,
他在恐怖、祷告和战栗中睁着双眼到天亮。
快开门吧!”——门已打开。
“哈哈!卡罗琳的老伴!
我的朋友”,彼得说,“快请进来;
你太太的旁边正虚位以待。”
“什么?我的太太也进了天堂之门?
你们怎么会收容了卡罗琳?
那么,再见!谢谢你们费心!
我要另找一个地方安身。”

这是2004年5月15日写的。如今《爱的艺术》看完了,前面的话我部分收回,我开始相信有共产主义的爱情。现在我就等着共产主义的那一天了……
關於共產主義式的愛情,推薦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關於婚姻是經濟利益最大化這點,擧個簡單易懂的例子:兩個人租一套房子比一個人租同一套房子就是要便宜;同樣的電兩個人用,電費只交一份;兩個人可以共用一個冰箱電視洗衣機等等
所以我說如果淪落到婚姻就是兩個人過日子比一個人便宜;

現代社會,男人女人擁有相當的經濟實力,不需要靠另一個人去分擔,婚姻就變得可有可無了。很多不幸的婚姻之所以不能結束,很大的原因是各自經濟不能獨立,一旦離婚,就無法負擔自己的生活了,最直接的壓力是房子問題,等等。

很多不婚者,爲什麽過得理直氣壯?最重要的基礎是他們的經濟實力~~~所以你文中的不婚者,他們大多擁有很強的經濟實力,所以有權利選擇不婚
如果沒有一定的經濟能力,就需要結婚了,只有這樣生活成本才能降低~~~我身邊的好多叔叔阿姨,當初之所以結婚,呵呵,就是爲了能有套房子,給家中其他的孩子讓出地方~~~
悲哀嗎?社會環境使然~~~

當下,婚姻顯得不合時宜,其實婚姻只是一段時期的產物?未來婚姻是否還能存在。我們拭目以待~~~話這麽多,真是獻醜了~~~貽笑大方了~~~

再多幾句嘴:
關於共產主義式的愛情,首先弗洛姆提倡的就是這種愛情,基於自由選擇性伴侶的基礎上,他這一思想原自我說的恩格斯的那本書。

恩格斯和弗洛姆,並不認同資本主義的婚姻愛情觀,這從上文中弗洛姆對資本主義愛情婚姻的總結可見一斑。

他倆的一個觀點是要回歸人的本性,沒有所謂的婚姻、制度的約束,可以自由選擇性伴侶,相處的方式(你可以稱作為同居),那時的愛情纔是某种所謂的發自心聲,合則聚不合則散,hoho。

恩格斯,曾分析過婚姻的演變,證明婚姻無非是一個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而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婚姻關係,最大化地泯滅“愛情”或者說“性.衝動”及人性,你以爲他or她,愛的是你這個人;你以為你愛的是他or她這個人,其實你們都錯了。弗洛姆更發揮了其中的一些觀點。

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記得,當年很多文化人之所以要離開大陸追隨蔣介石或去他國的一個理由,就是他們認爲的共產黨的“共產共妻”,共妻,很顯然就是否認了婚姻的存在。但是中.共並不像他們所說的的那樣多麽地共.產主.義,其實在這個問題上他們是真正的修.正主義,完全違背了共.產主.義在婚姻問題上的精神。
好了,這兩本書都是多年前看過的,我的闡述肯定與原書存在偏差,有出入的地方,莫要打我,小生怕怕,hoho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