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日 星期二

《三国演义》,隨筆記(一)

  1. 刘关张三人结义得未免太草率,刘备因为一声长叹认识了张飞,两人在酒馆喝酒无意中看到了关羽,聊了几句就决定共商大议、桃园结义了。
  三人根本全不熟识,只是知道姓字名谁,根底完全不清的情况下就能聚在一起,古人是不是也太没什么心眼了,万一被骗了怎么办?怎么没有一点自我防范的意识?
  要说三人结义的现实利益就是:刘备有地位(汉室宗亲)、张飞有银子(颇有资财)、关羽有力气(身长九尺)。三个人如果组成一个团队开战,有名头、有辎重、有将才。也许这三人就是权衡了他们的优长互补才最终走到了一起。

才子:形成势力,合伙发财 (张飞用柳条抽打督邮)
凌云雕龙:结义来自肝胆相照,话不投机三句都嫌多,即使没有利益也可以结拜。按裴松之以为孔明与马良结拜,这两人代表什么阶级或利益?其实就是一见钟情而已。
神弓射雕正因为一见如故,才是一段最感人的佳话

  2. ; 董卓使李肃作说客,用赤兔马换了吕布的投诚,吕布杀了义父丁原,反认了董卓做义父。说实话,这样的儿子我真不敢认。是不是董卓太有自信了,以为吕布断不敢再杀义父?后来王允献貂婵,反间董卓和吕布。董卓就死在这个义子的方天画戟下。我倒是觉得赤兔马和貂蝉好有一比,虽然一个是畜牲一个是人,但都成了人们设计陷阱而用的筹码。貂蝉怎么看赤兔马?赤兔马怎么看貂蝉。二者纵然不能抱头痛哭,恐怕也要相识怃然吧。还有一个最要紧的问题,我不能问不会说人话的赤兔马到底爱谁,所以只能自问:早已长眠地下的貂蝉到底曾经爱过谁呢?

才子:投其所好 (好马令将军阵前扬威,美女却会使良将迷迷糊糊,吕温侯傻么?非也,只是容易晕)
凌云雕龙
:当局者迷,事后孔明不必太苛责悔不当初。用赤兔及貂蝉以宝马美人招纳吕布,彷佛曹操以厚官利禄笼络张辽,下邳之围,张辽竟能保有部曲而降曹,皆有张辽出卖吕布的影子,但是曹操却重用降将,后来屡有战功。
孟起:貂禅应该是历史人物和传说结合衍生的吧。三国志有吕布和董贼“侍婢私通,恐事发觉,心不自安。”的记载,民间借题发挥、添油加醋了一番。好象是王允找的女子样貌胆色尽皆平庸,于是先掘开西施坟给她换了美人头,再挖开聂政墓给她换了英雄胆。于是一个胆大美貌的女间谍就新鲜出笼了!老罗写小说再去粗取精,这才是妙笔。民间的东西还是很粗糙的,不过这个传说倒像是艺术加工的写照了。虚构的形象不就是这么采众家之长捣鼓出来的么:)赤兔自然是爱老关了,不会说话不代表不能表达。都自杀殉情了还不够明了?

  3. 只看了前几回觉得曹操描写得特别生动,设计欺骗父亲、对形势的正确判断、刺杀转而献刀等等都很精彩。我觉得这么聪明机变的人物不得天下,真是太没道理了。
  而且,为什么到了曹操举起“忠义”旗,投者那么多。刘皇叔最开始招揽不过500人,而曹操,“不数日间,应募之士,如雨骈集”,出钱、出粮者更是“不计其数”,这是不是就叫做人心所归呢。

才子:呵呵,宣统时期的贝勒,权势有军阀大么?
凌云雕龙:曹操本身就有家财,中常侍大长秋的背景,光靠己力就可起兵,何况又有人乐捐助兵,当然锦上添花。
神弓射雕:投奔曹操的主要是其本家和本家相关的人,曹操也是有一定势力的人,类似袁绍兄弟。

  4. 袁绍被推为盟主后,第一个重要官职就授给了自己的亲弟弟袁术,他是这么说的:“吾弟袁术总督粮草,应付诸营,无使有缺。”天下英雄都不是傻子,这种有节制性的要害官职给了自家人明显不公,所以一旦同盟结束恐怕他会被众人所弃。

才子: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后,势力最大的还是袁绍、袁术(但哥儿俩,一个优柔寡断一个贪得无厌,属于有实力无能力)
凌云雕龙:袁绍厚袁术虽与正史不符,但也无可厚非,刘备还不是重关张,曹操对夏侯诸曹还不是一样,皆为照顾自家人。
神弓射雕:自然之事,无需指责。

  5.  关羽斩华雄后,在袁绍帐中,曹操和袁术的对话(对刘关张三人的评价),可以看出操有识人之才、容人之心。而袁术,正好是曹操的反例,他这样的人留在帐中,并居于要害位置,真是袁绍误用亲人,是大错。可见他的讨董卓联盟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其实大家也是各怀鬼心,曹操以牛、酒抚慰刘关张,未尝不是在笼络人心。

才子:袁术是见关二爷气宇轩昂可出身卑微,如果得胜,岂非折了众将的面子(前面可挂了N个人,且袁绍还亲口提了严良、文丑,关羽要是得胜,其地位也就等同于严良、文丑了,再者说,刘备三人是跟着白马将军公孙赞来的,而关羽的职位相对很低,如果胜了,就无形中抽了众诸侯一个大耳刮子,不方便他袁氏兄弟对诸侯的掌控),曹操得了个漏儿,想在众人面前当众收买将才(刘备当时根本没入曹操的眼),又想顶撞一哈袁术(会盟是曹操张罗的,可是盟主是袁绍),无论关羽是否胜利,曹操也没有什么损失
凌云雕龙:关东义军本来就是各人各怀鬼胎,袁绍想壮大自己,曹操也想拉笼人才,孙坚都想暗赚玉玺。
神弓射雕:这里老罗在为将来关羽投降时的待遇埋伏笔

注:本文引文及战事情节请详见原书。我所选择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三版,2000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的《三国演义》,后注数字为页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