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3月17日 星期四

《三国演义》,隨筆記(十)

  46. 孔明先生舌战群儒时,虞翻质问:“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区区求救于人,而尤言‘不惧’,此真大言欺人也!”孔明先生的回答相当精彩:
  “刘豫州以数千仁义之师,安能敌百万残暴之众?退守夏口,所以待时也。今江东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之险,犹欲使其主屈膝降贼,不顾天下耻笑。——由此论之,刘豫州真不惧操贼者矣!”
  这段话说得实在,不因为曾经的失败或自己的弱小而自卑、怯懦,举陈事实,没有夸夸其谈,赞!不卑不亢的态度,对比的巧妙运用,言语的犀利,不愧是卧龙先生!(357)

才子:呵呵
凌云雕龙:兵少失败也就算了,兵粮粮足还想投降,这就是志气问题。    

  47. 孔明先生舌战群儒时,回答薛综的质问:“薛敬文安得出此无父无君之言乎!夫人生天地间,以忠孝为立身之本。公既为汉臣,则见有不臣之人,当誓共戮之:臣之道也。今曹操祖宗叨食汉禄,不思报效,反怀篡逆之心,天下之所共愤;公乃以天数归之,真无父无君之人也!”
  之所以抄了这么一大段,是我终于明白了刘备为什么有那么高的人望。刘备以皇叔身份代表汉朝皇帝的正统而战,“汉朝苗裔”的名头够正;反观曹操是贼,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助了刘备算是匡扶汉室,弄好了恐怕还会有光武中兴的希望;归了曹操就成了乱臣贼子,无君无父了。
  但是只因一个相同的姓氏“刘”就能代表所谓的正义,真真荒谬已极。天下应视能者而居之,汉献帝姓刘,不是也奈何不了大势嘛。
  可见“忠孝”二字当真是当时文人悬在头上的利剑。“无君无父”就是忘本、就是反逆。“一臣不事二主”是当时的主流思想、道德准则。所以在《三国演义》的语境下,刘备较之曹操算是正统。而刘备则是刘姓皇族中比较有前途的人选,这就不难理解,作者为什么如此推崇刘皇叔了。
  我开始的不明白,是因为如今的环境已经和当时不同,我以今人的眼光看去,自然觉得曹操比较可爱,刘备被人喜欢得有点莫名其妙。但是同一本书,放在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所控制下的古人眼中,就和我们今天的观点大相径庭了,这样的视线下刘备俨然英雄,虽然他很爱哭;曹操竟成了白脸的乱世奸雄。
  又想到了昨天写在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后的话,历史这个东西呀,真的很难说得清楚。“真实”是个相对的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历史的真实有不同的理解,即便是当事人也会有不同的评说角度。而过去发生的是“历史”,今天发生的叫做“新闻”,“新闻真实”岂非也是个老话题了。(358)

才子:封建制度
凌云雕龙:古代以身分代表地位,所以曹操既身为汉臣,就该尽臣道,刘备为皇室,本应效忠献帝刘协,万一刘协有什么不测,刘备就有资格称帝,所以不独刘备可称帝,幽州刘虞、荆州刘表及益州刘焉,刘家汉室皆有此念。这也是为何曹操终不篡汉、周瑜在赤壁战前要为汉家除残去秽,实在是汉人的观念深植人心。
孟起:记得这段应该是薛琮先以曹操兵多势大为由,主张灭刘降曹,典型的投降派论调嘛.孔明遂以忠孝这根大棒,把小薛以天下大势为幌子,其实趋炎附势、鼠目寸光的投降论敲打得没脾气了。针尖对麦茫而已,未必刘姓出身就是刘备得人心的决定因素了。诸葛亮在汉室宗亲刘表的地盘上隐居了十来年不出仕,可见所谓宗亲正统的优势,并没有大家想象地那么大实际效用,关键还是政治集团的领导者要有政治手段和魅力,即所谓的能得人心。后面怀橘陆郎又以刘备出身贫寒,不如曹操所谓相国之后(其实也是水货)来得光鲜,以出身高低论来贬刘褒曹。也是一样的鼠目寸光,孔明也以忠孝正统出身来反驳,却又说“高祖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其实辩论而已,当时哪条论据好用就用哪条,未必就当真了。
  
  48. 诸葛孔明智激周瑜时,如此形容二乔的美貌:“操本好色,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
  先生真乃神人也!身居汉末就知道几百年后的唐朝有个杨玉环mm,服了!(365)

才子:罗贯中写的
凌云雕龙:周瑜也太好骗,孔明智激而来,竟向孔明求证,摆明会被蒙骗。
孟起:照这么要求的话,怕是明代小说都是不合格的了,很多成语都不能用哦  
  
  49. 诸葛瑾前来劝服弟弟诸葛亮辅佐孙权,开口以伯夷、叔齐二人之事问之。孔明先生的回答真的太妙了。没等哥哥说出相请之事,便反客为主地请他念在兄弟之情以助刘备。真的太聪明了,把大包袱丢给自己的兄弟,让哥哥先说出伤感情的拒绝。隐含不宣的意思就是:既然你不能为了骨肉之情离开孙权,自然也不能这么要求我离开刘备了。佩服。(370)

才子:呵呵,诸葛亮是什么人——打棒子给枣儿的人
凌云雕龙:用人要主动培养,而不是临阵方恨人少。

注:本文引文及战事情节请详见原书。我所选择的版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12月北京第三版,2000年8月北京第6次印刷的《三国演义》,后注数字为页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